刘才英,刘渝松,汪兰芳,曾宪策,李 云△
(1.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400012;2.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重庆400012)
活血化瘀类中药多性温,味辛、苦,主入心、肝二经,味辛则能散能行,味苦则通泄,入血分,故能行血活血、消散瘀滞,达到“疏其气血、畅通血脉”的目的[1-2]。该类药包括川芎、丹参、红花、桃仁、莪术、三棱等,在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筋伤骨折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较多,但该类药行散力强,易耗血动血,临床使用时应注意控制剂量。本研究中以2014年至2019年我院中药饮片使用量及销售金额等情况,分析医院活血化瘀药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系统中药饮片限定剂量设置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及《中药学》教材,根据性能、功效,将医院中在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分为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活血疗伤药(土鳖虫、苏木、骨碎补)及破血消药(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4个亚类[3]。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提取2014年至2019年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使用总量、销售金额、用法、各饮片每剂用量等,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使用频率、使用量排名前10的中药饮片,并对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分析超剂量使用中药的使用情况。
超量率(%)=超过规定剂量上限的频次/使用频次×100%
使用频率(%)=使用频次/处方总数×100%
2014年至2019年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饮片各亚类用量与占比基本稳定,整体来看,各亚类用量由大到小分别为活血调经药、破血消药、活血止痛药、活血疗伤药。详见表1。
2014年至2019年,医院活血化瘀药中用量排名前十的品种包括活血止痛类中的川芎(1 952.28 kg)、乳香(1 249.53 kg)、没药(1 245.85 kg),活血调经类中的川牛膝(5 364.66 kg)、红花(4 624.22 kg)、桃仁(811.77 kg)、鸡血藤(711.20 kg),活血疗伤类中的土鳖虫(470.58 kg),以及破血消类中的三棱(3 861.72 kg)、莪术(3 808.69 kg)。
内服饮片以活血止痛类的川芎使用频次最高,外用饮片以活血调经类的红花使用频次最高。详见表2。
对比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活血化瘀类药的超剂量使用较突出,内服饮片的超量率,除丹参(48.22%)、姜黄(43.79%)、土鳖虫(33.09%)、益母草(14.32%)和穿山甲(6.03%)外均高于50%,且超量率高于90%的占24%;外用饮片超量率,除丹参(38.5%)、郁金(14.81%)和益母草(10.81%)外均高于60%。且同一品种,外用超量率均显著高于内服。在内服和外用超量率排名前五的品种中,用量均值多为药典剂量上限的2~3倍。详见表3。
表1 2014年至2019年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饮片亚类用量
表2使用频次排名前十的品种
表3超量率排名前五的品种
我院为中医骨伤专科医院,“渝州正骨”学术思想是医院建院60年来的中医骨科诊疗技术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其核心为将骨折愈合过程,按早、中、后3期进行辨证论治,早期气血运行障碍,以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主破。《辨证录·接骨门》记载:“内治之法,必须以活血祛瘀为先,血不祛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4]以攻下逐瘀法和行气消瘀法为代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溶酶活性;改善微循环,改善微血流,促进血液流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微血管周围渗血或使之消失[5-6]。因此,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临床使用频繁且广泛。
在统计年限内,活血化瘀类中药各亚类使用量占比基本稳定,其中以活血调经类(如红花、川牛膝等)用量最多。究其原因,红花可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川芎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桃仁可活血祛瘀,川牛膝可逐瘀通经、通利关节,三棱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莪术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与骨折早期活血祛瘀、行气消瘀的治法高度吻合。但活血化瘀类饮片普遍超量使用,除个别品种外,大部分超量率偏高,用量均为药典规定上限的3~5倍,个别品种达10倍。
中药处方中各饮片单剂用量偏高,是各中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从患者角度来讲,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均会影响用药剂量[7]。其次,多数医师认为现用中药材多以种植为主,质量较传统野生药材差,且中药材的种植和采收普遍未重视道地性和采收时节等[8]。再次,道地药材的异地培养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的药性,故为达疗效,临床医师不得不超剂量用药[9-10]。加之同一味中药在方中所处的主辅位置不同,剂量差异较大,如甘草为使药、起调和作用时用量多为3~6 g,为君药时用量大于15 g,高于药典规定上限。功效不同,用量也有差异,如红花,小量可养血活血,大量则活血化瘀,0.9~1.5 g即可调养气血,临床多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12~15 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故中药的剂量范围应适当放宽,以适应不同情况[11]。另外,当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不规范,有的饮片厂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按规定程序操作,导致炮制品质量差异大,造成中医临床用量参差不齐[12]。
活血化瘀类中药行散力强、易耗气动血,用药剂量应进行个体化调整[13]。用药剂量不合理不仅无法达到临床治疗效果,且易引起不良反应。中医师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中药饮片的合理用量,杜绝不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14]。同时,应加强对中药处方的审核、点评和临床用药指导,进一步确保临床合理使用中药[15]。加强中药炮制的科学性及规范性,以减轻中药毒性、加强药物临床功效[16]。鉴于已有多位临床专家提出修正《中国药典》对饮片用量规定的必要性,建议国家中药权威机构能运用现代研究方法,探索中药饮片的作用机制及活性物质,为临床用药剂量提供有力指导,制订中药饮片临床用药剂量,为处方审核、合理用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