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校学员心理脱敏训练模式研究

2020-10-23 09:11刘邦春舒炜郑铁良
教师·中 2020年7期
关键词:军校学员实战化

刘邦春 舒炜 郑铁良

摘 要:为提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战水平,消除和平积弊,预防“和平病”,增强军人作战心理素质,军事院校需要将课堂对接战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针对军校学员的恐惧心理,文章在心理脱敏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心理脱敏训练的原则,论述实战化心理脱敏训练的实践情况,为开展军校学员心理训练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军校学员;实战化;心理脱敏训练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0-0067-02

一、心理脱敏训练模式理论

(一)系统心理脱敏训练的概念

系统心理脱敏训练的概念源于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沃尔普(J.Wolpe)在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沃尔普认为,采用反应竞争方法能够起到治疗恐惧症的作用。人为引起与恐惧相矛盾的情绪反应(如放松、安静)通过逐步递增引起恐懼的情境,增加个体对恐惧的耐受性,从而逐渐消除恐惧反应,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用系统脱敏疗法消除个体恐惧的心理训练,称为“系统心理脱敏训练”。系统心理脱敏训练也被称为“交互抑制心理训练”,使用该方法可以诱导求助者逐渐揭露造成焦虑症状的情境,并通过一系列放松调节心理状态的手段来应对这种焦虑情绪,进而起到消除焦虑与恐惧情绪的作用。

(二)系统心理脱敏训练的基本理论

根据心理脱敏训练理论,人与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和焦虑恐惧状态是一个相互对抗的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将阻碍另一种状态的发生。例如,当人的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时,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如呼吸、心率、血压等)都将呈现出同焦虑状态下截然相反的情况。而通过刻意刺激与恐惧相矛盾的情绪反应,如在一种生理状态放松、周边环境安静的情况下,采用由低等级到高等级逐步递增的刺激方式,人为形成恐怖情境,可以强化受体对恐惧的忍耐力,最终达到消除恐惧反应的目的。系统脱敏疗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循循诱导准确地发现引发焦虑的具体情境,以促使心理放松状态同焦虑情绪状态建立联系,并逐步取而代之,从而消除焦虑。

运用系统心理脱敏训练模式消除求助者的恐惧心理,需要求助者对恐惧建立正确、合理的认知。恐惧心理人皆有之,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保证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要能力。因为人们对某种不太了解的事物产生害怕,会让自己具有警觉性,以避免受伤或是生命受到威胁。从生存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任何畏惧的事物,人类的生命所面临的风险就会更高,好比现在经常提到的“和平积弊”,就是丧失了对战争残酷性的理性畏惧所导致的。如果人们明明知道某种事物非常危险,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却不会产生恐惧心理,缺乏思考而一意孤行,那不能说是勇敢,只能说是没有价值且浪费的牺牲。

人的恐惧何来?第一,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为了保持人类物种繁衍,人类对威胁到自身安全的事物的恐惧深植于与生俱来的基因当中。例如,人类惧怕黑暗这一心理,就带有明显的进化论色彩。远古时期,人类对食物链顶端地位的控制力较弱,再加上人类夜间视力相对较差,所以当遭遇夜间出没的猛兽时,则显得更加脆弱,所以做好夜间的安全保护格外重要,人类就习惯在夜间点燃篝火驱逐野兽。畏惧黑暗,将会极大地增加人类的生存概率,所以对黑夜的恐惧和焦虑情绪被保留了下来。第二,认知习得理论认为,个体对某种事物的恐惧,源于后天习得的体验。例如,孩提时代的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新奇感,敢于尝试,“不撞南墙不回头”。如果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某样事物时,受到刺激、惊吓,或者伤害,那么这种创伤性的体验就是一种习得。比如,有学生小时候跳墙头磕破了头,以致他在参加400米障碍训练时,站在云梯上身体就不由自主地打战,时刻担心自己会摔下来,这就属于“创伤性体验”。

(三)心理脱敏训练需要遵循的科学步骤

心理脱敏训练应当在严格遵循系统脱敏疗法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而系统脱敏的关键就是在求助者可以接受、施治者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提升刺激行为(或情景)的等级。在某一级别的刺激行为(或情景)难以诱发求助者的焦虑和恐惧反应时,施治者便可以给予处于心理放松状态的求助者更强的刺激行为(情景)。在刺激行为(情景)引发的焦虑或恐惧反应处于求助者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的条件下,通过反复地刺激,求助者便不会再对该刺激行为(情景)感到焦虑和恐惧,治疗效果也就达到了。

一般情况下,运用系统脱敏疗法应当包含以下三个阶段:①程度划分阶段;②放松训练阶段,包括放松和想象脱敏训练;③实地适应训练。其中,实地适应训练是心理脱敏治疗的关键环节,其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想象脱敏训练比较相似,即按照从低等级到高等级的顺序,逐级实施训练,以达到心理适应的目的。一般需要反复多次,直至求助者恐惧情绪完全消除,才能提升训练等级。施治者应当以每周1~2次的频率安排训练,每次练习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

例如,对一位严重恐惧蛇类动物的求助者实施心理脱敏治疗,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先让他接触有关蛇类的非实体事物,如播放蛇类动物的音像、浏览蛇的照片以及讨论有关蛇的新闻报道等。在受助者能够完全适应这一级别的刺激行为(情景)后,就可以提升刺激行为等级,让他观察乃至触摸仿真度较高的蛇类动物玩偶。当进入实地适应训练阶段,则可以引导求助者从远距离观察笼子里的蛇到近距离隔着笼子看蛇,最终消除对蛇类动物的恐惧反应。

二、心理脱敏训练原则

心理脱敏训练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由假到真原则。求助者害怕老鼠、蜘蛛、毛毛虫等恐惧对象,施治者可先为其呈现恐惧对象的图片,直至他们敢于面对图片,而后呈现毛绒玩具、塑料玩具等仿真物品;待求助者适应之后,再为其呈现关在笼子里、对来访者安全不会造成实际威胁的活物,让求助者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直接面对恐惧对象。

第二,由远及近原则。求助者先远远地观察恐惧对象,进行深呼吸,喊出恐惧;待其放松后,施治者使恐惧对象接近求助者,直到求助者可以接受的最近距离时停下来,再进行放松训练,直到其完全接受后再继续进行。由此看来,求助者掌握着恐惧对象与自己的距离,只要他们提出“停止”的要求,施治者便不得再把恐惧对象挪向求助者,以免造成更深的心理伤害。

第三,得寸进尺原则。当通过观察,施治者发现求助者已经得到了充分放松,不再害怕远处的恐惧对象的时候,便可以将恐惧对象进一步推向求助者。伴随着鼓励和赞许,直到恐惧对象与求助者之间保持一个正常距离,且求助者不再恐惧时,方可视为心理脱敏训练完成。

三、实战化心理脱敏训练的实践探索

为了提高实战化水平,世界军事大国都不约而同地将心理脱敏训练纳入军事心理训练之中。例如,美国在攻打伊拉克之前,于路易斯安那州波克堡按照实际的结构布局打造了一个“仿真伊拉克”军事训练基地,并组织即将奔赴伊拉克战场的美军官兵开展了为期20天的适应性训练。为此,美军雇佣1 200多名群众演员扮演伊拉克士兵、民眾和恐怖分子。他们身穿伊拉克军服和平民的衣服,说着伊拉克国家的语言,通过各种声光电手段,近乎真实地演绎了伊拉克巷战情形,参训的美军官兵稍不留意就会负伤。正是这种严格的“知敌、像敌、超敌”的残酷基地化训练,才使得美军官兵极大地消除了对伊拉克战场的恐惧心理;之后,在伊拉克战场上,美军才能真正做到像训练一样去战斗。法军的特种部队为了提高实战化水平、消除官兵作战恐惧心理,更是将心理脱敏训练模式的效能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消除官兵在战场上对枪林弹雨的恐惧,在开展的实弹心理训练中,安排两名官兵为一组,身着防弹背心、护颈、头盔、面罩等安全防弹装备,相互射击对方防弹背心上的规定标靶,此举让官兵切身体验到“被子弹击中”的感受。正是这种充满残酷性、危险性的作战心理训练,对帮助官兵克服作战过程中的恐惧心理,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为了提高实战化水平、增强部队战斗力,我军也在实战化心理脱敏训练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陆军野战部队为了解决新兵畏惧坦克、实战化新式军事装备训练难以开展的问题,立足心理脱敏训练理论,除了采用领导和战友鼓励帮扶的手段外,还安排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脱敏训练活动,以确保新兵能够尽快跟上训练节奏。例如,让受训新兵正对坦克,卧倒在坦克即将经过的路面上,同时让经验丰富的坦克操作手驾驶坦克缓速通过。训练结束后,通过观看录像,受训新兵真切地感受到坦克经过自己上方时自身是安全的,全班参训人员通过鼓掌打气的方式帮助其建立自信、摆脱担忧,以此逐渐消除新兵的恐惧心理,不断提高实战化训练质量。除此之外,我军还积极调整极端条件下实战化训练内容,以增强官兵作战时的心理适应能力,如通过在严酷地面环境、恶劣天气等不利条件下开展装备操作协同训练,真正做到了把握作战规律,减少官兵对战场的恐惧与慌乱情绪,提高了部队整体的实战化意识和实战化水平。

新时代对军队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带来了新的挑战。能否锻造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一流军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军实战化水平的高低。军校学员作为部队的新鲜血液,将来必然要成为军官、走上管理岗位,而在战场上也势必要坐镇指挥、身先士卒,面对未来残酷、恶劣的战场环境,只有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部队战斗力,所以应当对学员的心理训练予以足够的重视。运用心理脱敏训练模式,实现课堂与训练场和战场的无缝对接,在军事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近乎战场环境、满足部队需求、符合学员特点的心理脱敏训练项目,要把学员置于近乎真实、复杂多变、硝烟弥漫的训练项目中打磨锤炼,并对已经发现的需要进行心理脱敏治疗的学员,及时予以干预,要按照及早发现、尽快解决、最大收益的原则构建一套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心理脱敏训练模式,为消除军校学员对战场的恐惧心理,扫除“和平积弊”,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邦春,翁永杰.军人心理训练新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

[2]刘邦春,巩 伟,翁永杰.实战化背景下外军作战心理科目设置及对我军军事职业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2015,29(11):71-73.

作者简介:刘邦春(1975—),女,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事心理学;

舒 炜(1991—),男,江西南昌人,本科,研究方向:军队政治工作;

郑铁良(1961—),男,河北任丘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

猜你喜欢
军校学员实战化
探索具有院校特色的战斗精神培育之路
浅议军校学员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培育有血性军校学员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实战化训练改革的思考
浅谈长征精神在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回归经典,学好“看家本领”
唱响军歌是培育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
实战化在士官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