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鑫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面对我国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粗放式的处理方式以及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尽快实施对垃圾的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循环利用,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已经是时不我待的迫切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垃圾分类工作,在2016年12月2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就明确要求“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近3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和着力推动下,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成为了我国城乡垃圾处理系统升级的重要牵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和社会文明促进的重要载体。
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垃圾分类作出重要指示,从国家战略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深刻阐明垃圾分类的极端重要性,阐明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方针、治本之策和工作目标。既是做好当前形势下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的总指针,也是新时代深入推进全国垃圾分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自此,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将“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其中。
中国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正式到来。
先行城市收效几何
垃圾分类无疑是2019年社会治理的关键词之一。
134家中央单位、27家驻京部队和各省直机关已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正在逐步建立,已配备厨余垃圾分类运输车近5000辆,有害垃圾分类运输车近1000辆,并将继续投入213亿元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各重点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入户宣传覆盖家庭已超过1900万次,参与的志愿者累计超过70万人。
全国已有237个城市启动垃圾分类,上海、厦门、杭州、宁波、广州、深圳等18个城市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70%。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4省已出台地方法规,河北等12省份的地方法规进入立法程序,30个城市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法规或规章,16个城市已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立法计划或已形成草案。
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示范引导,累计开展入户宣传4635万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7.7万个小区和4900万户家庭,居民小区覆盖率平均达到53.9%。其中,厦门、杭州、宁波、广州和深圳等18个城市覆盖率超過70%。一系列数字表明,垃圾分类已从环保倡导发展为政府层面的强制和引导。
2019年7月,北京市甜水西园小区率先试点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从原来的34组垃圾桶到现在的5处集中精拣点,撤桶成为一大显著标志。撤桶后,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定点投放,每天还有垃圾分拣员逐一检查,小区比以前干净了,异味也没有了。
广州也有类似变化。据广州市城管部门统计,全市8354个居住小区中,已有8203个完成楼道撤桶,楼道撤桶率达98.2%。2019年前十个月,广州日均清运处理生活垃圾3.06万吨,其中可回收物7773吨、餐厨垃圾1621吨、其他垃圾2.12万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6%。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它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以如此大的决心和力度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持续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你是什么垃圾?”《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半年多过去,来自志愿者阿姨的这句“灵魂拷问”已经不再只是段子里的话语,而成了越来越多上海居民生活中的习惯思考。
可回收物回收量4049吨/日,较2018年年底增长超400%;有害垃圾分出量0.6吨/日,较2018年年底增长超500%;湿垃圾分出量7453吨/日,较2018年年底增长88.8%;干垃圾处置量17731吨/日,较2018年年底减少17.5%……在2020年召开的上海人代会上,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亮出了该市实施垃圾分类半年多来的成绩单。
2019年年底,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志愿者协会、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开展了一项面向全市注册志愿者和市民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71.6%的上海市民能够准确区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辨投放的垃圾种类;79.8%的市民在没有监督员的情况下,会主动遵循垃圾分类。
2019年11月14日,上海《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报告》公布“整体分类成效好于预期”。全市1.2万余个居住区达标率已由2018年年底的15%提升到目前的90%。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表示:考察垃圾分类做得如何,首先需要明确评价标准。上海目前所处的第一阶段工作,主要的评价指标就是垃圾的分类率和居民的知晓率。从前述数据看来,这两个指标都是超出预期的。
从被垃圾分类“逼疯”,到市民主动积极参与,上海垃圾分类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下迈出第一步。
探索管理新模式
目前出台法规的30个城市均对垃圾分类提出强制要求,明确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其中以罚款为主,警告或限期整改为辅。多数城市规定对个人最高罚款200元,对单位最高处罚5万元。
在46个重点城市中,太原、深圳等16个城市还用信用惩戒手段,将单位和个人因拒不承担生活垃圾分类责任被处罚的,作为不良行为记录纳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实施联合惩戒。
奖惩并重是此次垃圾强制分类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北京、上海、厦门、宁波等城市还对生活垃圾分类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或奖励。上海定期发布垃圾分类的“光荣榜”,评选出示范街镇。深圳规定,分类成效显著的家庭可获得2000元补助资金,住宅区最高30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还探索通过物质鼓励,激发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比如北京市崇外街道早在2017年6月就开始了“积分兑换礼品活动”,最开始是人工计分,后来安装多款再生资源智能设备。居民选择需要投放的垃圾类型,投入垃圾,相应积分会累积到居民二维码中,攒够一定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例如,一卷纸需要70积分、垃圾袋100积分、盐120积分、陶瓷刀150积分,5公斤大米则需要1000积分。
无独有偶,西安市长安区也进行了类似探索,建立起“垃圾银行”。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粘贴二维码后投入回收箱积分,积分可在指定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等。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一家物业公司更自主研发了一个线上绿色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平台,其负责人介绍:“小区住户在平台上实名注册成为绿色会员,垃圾回收后可累计积分,积分可兑换获益。目前浐灞生态区绿色会员用户5万余户,一个月大概有10吨的可回收物。”
有的地方开启了上门模式,方便居民垃圾分类。居民在家中派单、“虎哥”上门、物流车回收、总仓分拣,最终完成资源再生……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杭州市余杭区推进“虎哥”上门收干垃圾模式,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已使余杭区24.5万户居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虎哥”也为余杭区垃圾减量、资源再生作出了贡献。
“干垃圾虎哥上门收,湿垃圾居民下楼投”,既免了居民的麻烦,也大大提高了分类的精确程度。2018年,余杭区焚烧和填埋的生活垃圾总量92.39万吨,增量从连续3年的10%左右下降到了2.71%,首次达到了杭州的垃圾控量指标。
广州建立了拒绝接收制度,垃圾投放人不按标准分拣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可以拒绝其投放。不符合分类标准的垃圾可以拒绝接收。此外还在居住区设立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指导、督促居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另外,一些地方通过科技手段推动垃圾分类。比如上海推行智能垃圾箱房,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刷指定卡才能开箱投放。每张卡“绑定”一户居民,投放时卡对应的居民信息会自动传输到居委会管理中心。通过刷卡数据和频次,居委会可以判断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情况,快速找到不遵守规定的个体。
垃圾分类难题待解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有一些现实难题需要解决。
首先,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缺乏的问题,在上海实施垃圾分类半年后,显得格外明显。
在垃圾分类正式实施之前,上海计划2020年年底湿垃圾处置能力达到每天7000吨。但是后续发现,湿垃圾增长速度超过预期。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介绍,2019年8月上海湿垃圾峰值达到每天9800吨,经过测算,这一数值未来可能进一步增长至每天11300吨。
上海市人大代表王家根认为,虽然上海已完成大量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或改造,并配置了各类运输垃圾车辆。“硬件规模不可谓不大,但对于这座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每天产出的垃圾量来说依然不够。特别是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商场、餐饮场所等,垃圾分类设施仍不够完善。”
其次,垃圾分类政策落地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地方条例明确“不分类不收运”,制定了第三方不定期抽查小区的方案。但基层人员表示,对于没分好的垃圾,环卫车辆不敢不收运,否则大片区域垃圾腐烂影响城市环境和正常运行。上海市一名基层人员表示,对小区分类抽查频次较低,“小区一年可能只被检查三四次,震慑作用不够。”
倡导使用环保循环袋的“蔚路循环”团队创始人王曦认为,垃圾分类目前主要靠行政手段和社区宣教引导,建议厘清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责任,同时让居民看到垃圾分类的经济和环保价值,全社会共同发力做好垃圾分类。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建议,探索以技术加管理的方式代替目前主要靠人工值守的监督方式。阿里巴巴环保业务负责人曹启明建议,通过二维码、视频监控识别、物联网感知等技术,实现从投放到处置全周期的数据收集、共享并进行智能化分析,更好地识别、监督混投、混装、混运等行为。
此外,湿垃圾也面临资源化难题。上海城投环境总经理王瑟澜介绍,经过有氧发酵之后变成的“有机介质”,或者无氧发酵之后得到的沼渣,还田、还林标准未知,湿垃圾产品的出路尚不明晰。若是产业链条能够打通,更多的市场力量涌入,将有力推进垃圾分类进程。
垃圾分类新期待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长期坚持、不斷投入,久久为功地抓下去;需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认为,垃圾分类可以看作是个人文明的培养基、社会文明的试金石、生态文明的助推器,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全民参与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链的形成,事关垃圾分类和减量的落地做实。”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杨文悦认为,政府要建立政策保障机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企业,要研究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出台再生产品利用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消费者更多利用再生产品。
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垃圾分类相关的产品也很热销。分类垃圾桶、分类垃圾袋、垃圾分类标识贴纸等成为热门商品。2019年7月,部分畅销的分类垃圾桶甚至处于缺货状态,需要买家提前预购。
搜索指数整体同比增长642%,资讯指数同比增长4871%,这是“垃圾分类”关键词在百度指数中2019年全年的热度情况。垃圾分类可以说是2019年当之无愧的“顶级流量”。“垃圾分类顺口溜”“垃圾分类知识”又是其中最热门的两大关键词,可见大家愈发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高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所以,垃圾分类的落地实施需要政府承担垃圾治理的主体责任,从理念宣传到投放监督,从分类运输到分类处理;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不断提高垃圾处理的科学化、无害化水平;需要人人养成习惯、自觉参与;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只有社会各界全力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垃圾治理的工作。垃圾分类,人人有责,更需人人负责,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