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姝,张万蓉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综合质量管理办公室,重庆 400062)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起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1-2]。哈佛的研究发现,4%的住院患者遭受某种不良事件的伤害,70%的不良事件导致暂时性失能,14%的异常事件导致死亡[3]。不良事件分析有利于发现存在的不足,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本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类包括医疗事件、护理事件、后勤事件、设备事件和其他事件。现从某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科室分布、事件类别、事件内容、事件分级、事件发生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1.1一般资料:从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中提出对某院 2018 年主动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46例。
1.2方法:利用 Excel 表格按科室、事件类别、事件内容、事件分级、事件发生时间等进行统计。
2.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涉及科室分布及事件类别情况:2018年某院各临床、医技科室均有不同程度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其中以普通外科发生例数最多,上报 21例(占8.54%),其中6例为非计划拔管事件且有5例均为患者自行拔出胃管,该科患者术后禁食,安置鼻胃管期间感觉恶心不适、异物感等是导致自行拔管的主要原因[4-5]。其次是神经内科,上报 19 例(占7.72%),其中6例为跌倒/坠床事件,该科病人年龄较大[6],不同程度存在意识、感觉和运动障碍以及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是导致跌倒、坠床较为常见的原因[7]。位列第三的是检验科,上报12例(占4.88%),其中6例为迟报/漏报检验结果,主要原因与检验师处理标本不及时有关。
某院主要有五个类别的不良事件,以护理事件占首位,有111例,占45.12%;设备事件75例,占30.49%;医疗事件32例,占13.01%。后勤事件17例,占6.91%。其他事件11件,占4.47%。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涉及科室分布及事件类别情况见图1。
图1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涉及科室分布及事件类别情况
2.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内容构成情况:位居首位的是一次性医疗用品缺陷事件,占23.58%,主要原因与厂家生产把关不严有关;其次是非计划拔管和跌倒/坠床事件,分别占15.85%和13.41%,主要原因与患者遵医行为差,护士健康教育不到位,陪护对患者的重视度不够导致;护理(基础)操作与管理错误有22例,其中与注射/输液操作有关的有13例,主要原因与护士的穿刺技术、患者年龄、穿刺部位情况、注射速度等有关,见表1。
表1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内容构成比(%)
2.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情况:2018年警告事件发生1件,发生最多的是未造成后果事件,共127件(占51.63%)。不良事件发生35件(占14.23%),见表2。
表2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情况(%)
2.4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间分布情况: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白班、中班发生率高于午、夜班和交接班时间段,见表3。主要原因可能是:绝大多数治疗均集中在白班及中班完成[8],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大,人力相对不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巡视与观察相应减少所致。
表3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间分布情况(%)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安全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医疗行为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不良事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的损害,而且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和医患关系[9],因此应加强不良事件监管与上报。
医疗安全 (不良)事件的原因多样,在不良事件调查[10]中发现因沟通、工作人员责任心、健康宣教、患者遵医行为差等占据很高的比例。因此加强医务人员互相之间的沟通,及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及时评估病情,有针对性地根据患者病情、文化程度、职业等背景对患者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仪器设备、各种器械设施做到定期检查,专人养护,保证处于良好的应急状态[11]。同时设备科在采购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在器械/设备使用前对操作人员做好培训工作。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等基础操作,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多形式开展业务培训和技能比赛,提高各级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12-13],在培训时除了提高综合、专业能力以外,还要进一步加强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优化医院人力资源配置。详细分析各科室、各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适当增加人力配置或根据工作需要弹性排班。
医疗服务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通过对主动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出改进措施,将医疗风险最小化,最终促进医院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保障患者安全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