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瑶
(沈阳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沈阳 110000)
反法西斯战争是上个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世界人民通过努力最终赢得了胜利,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同样是难以磨灭的印记。时至70周年庆典,我国上映了俄罗斯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是对战争的反思,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可怕的岁月,缅怀烈士,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影片改编于同名小说,为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所著。故事发生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背景是一个广袤的森林,主人公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激烈残酷的阻击战[1]。20世纪40年代初,战争时期的171铁路会让站五位女兵面对企图破坏铁路的德国伞兵毫无畏惧,奋勇出击,虽力量悬殊但取得了胜利。她们用生命捍卫了铁路安全,谱写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将这个故事以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时代经典,也因此获得了诸多殊荣。1972年版电影进入我国后,得到了国人的喜爱,至今仍有着较大影响。相对于以往版本,2019年国家大剧院引入了全景声电影时代因素,由著名电影导演滕俊杰操刀,对2015年版本的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它通过8K技术重现这一经典故事,向人们生动展示了那个特殊年代。通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视听呈现方式进行分析,不仅使我们能研究歌剧艺术与电影艺术彼此之间的联系,对于歌剧艺术形式呈现的研究也有所帮助。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视听呈现故事情节编排,主调是爱国主义情怀,编排以此为中心,所有故事沿着这一脉络进行,除此之外加强了细节化处理,引入视觉化镜头语言,将多种元素结合起来,如蒙太奇的拼接等,向观众传达了人性的深思。“静悄悄” 贯穿于整部作品当中,无论是战争、回忆,还是在人物塑造方面都是如此,但这仅仅是表象,在此之下是女兵们刚烈血性的气质,面对国难她们穿上军装,离开家庭,舍弃生命,勇于斗争。战争中没有性别差异,女性也要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国家。影片以女性的视角去看待战争,批判其所带来的摧残。她们是女性,也是平凡人,在战争中体现出最优美的一面,编剧以独特的视角将其表现出来,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在手法上利用镜头切换,进行景别运动,通过空间整合重组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 。
在这部经典作品中运用了许多新的手法,创作上具有独特性。与其他的战争影片有所区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视觉呈现,主要从女性的角度审视战争,从而形成新的感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于列孔托沃湖,主人公是五个男性士兵。作者大胆地进行改编,以女兵的形象替代,同时加入了更多故事情节,增加了悲剧色彩,使观众更容易形成共鸣。战争是残酷的,身处其中的人往往有着更深的感受,女性更是如此。影片描述的是局部战争的情景,展现出对女性的伤害,让人们形成反思,批判战争的无人道,进而反对战争,最大程度避免战争。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是伤害,无论地位如何都难以摆脱这一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国家处于动荡时期,人们无法偏安一隅,平凡的生活变得十分奢侈,对于和平的渴望更为强烈,这些都是和平时代人们无法想象的。女性在和平时期是平凡人中的一员,她们也许每天做着繁琐的小事,追求爱情,学习知识,照顾家庭,过着安静祥和的生活。但战争时期这一切都是奢望,炮声响起带来的是家庭破碎,远去的是爱人和理想,她们需要担当起保家卫国的职责,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化为行动,拿起刀枪保卫祖国,维护领土安定。
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视觉呈现,将几个女兵的形象精彩地展现出来。她们扮作伐木工,与德军进行周旋,成功地骗过了他们的侦查,充分显示出英勇机智的一面。她们是女性,身份独特,于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用伐木工的身份进行战斗。
热尼娅和瓦斯科夫藏在石头之后对敌军进行观察,发现德国侦察兵到来,瓦斯科夫首先出击,他让女兵们注意隐蔽,自己迅速来到了负责侦查的两个德国兵身边,果断地将其干掉。热尼娅却没有听从命令隐蔽,而是将衣服迅速脱下,跑到了河边,在那里装作戏水,此时镜头切换,成为了瓦斯科夫的近景,而将女兵扔掉衣服做背景,形成了独特的画面,画外音:“韦拉,洗澡去”。这个冒险的举动让瓦斯科夫措手不及,也出乎观众的意料。此时的热尼娅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如何保护战友,通过女性的身份牵制敌人,减少其他人受害的风险。她迅速作出反应,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惜置身于最危险境地,将自己暴露出来,在敌人面前毫无保护,此时的她想到的更多是,如果能够更接近敌人,那么将他们击毙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即使战友计划失败也能够迅速反击。此时歌曲《喀秋莎》响起,她临危不惧,平静地唱着歌曲。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一紧张的氛围,三分钟带来的是无比的震撼,同时也为主人公机警果敢的表现所叹服。瓦斯科夫立即做出反应,配合热尼娅的行动,迷惑敌人,使其不敢深入。
战争时代人们失去了正常的生活,不敢奢求人性之美,对于女性来说更是如此。在影片开始时,原有的男兵撤走,女兵首次到来,她们队伍整齐,步伐划一,精神抖擞,让人耳目一新。瓦斯科夫曾面对男兵带来的各种麻烦焦头烂额,军纪涣散的军队使其不厌其烦,他希望自己的士兵能够听指挥,严格遵守军纪,因此向上级提出了要求,女兵们随之到来。这是一些优秀的女性,英勇无畏,敢于杀敌,洞察力敏锐,可以以独特的视角看待问题,带给瓦斯科夫一个个惊喜。
在新版的影片中运用了视觉奇观化和叙事热处理的手法,加快的节奏,使整个故事高潮迭起,紧紧抓住人心,但却使原来的诗意现实主义发生变化。如对送信姑娘描述的一段,旧版电影将死亡和发现进行了分开表述,但是首先获知了死亡的信息,而此时片中的苏军并未知晓。对死亡的处理也采取了独特的手法,利用长镜头描述当时的情景。当时的姑娘跑进了沼泽当中,逐渐陷入进去,被其所淹没。当她的头全部陷入到水面之下后,出现了几个小气泡,之后又逐渐消散,剩下的仅仅是平静的水面,旁边的树影倒映其上,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之后又利用彩色画面描述准尉发现后的情景,采用近景镜头,引入柔光处理,使画面具有高度假定性。影片随之切换,变成了现实中准尉特写,展现出超现实对话感。观众面对这一场景时会形成特别感受,仿佛姑娘在向准尉告别,而后者正在做平静的送别;观众会想起那位姑娘,感受到准尉的感情回应,此时姑娘已逝,伤逝之情油然而生。新版则进行了不同处理,在准尉发现手杖时想象到姑娘之死:1.准尉历经生死之战,终于摆脱敌人,来到了沼泽附近;2.此时的姑娘已落入沼泽,仅留有手杖在旁,准尉发现后猜想她已葬身沼泽之中;3.准尉在瀑布下杀死一德军;4.准尉离开那里,再次找到战友,与他们并肩作战[2]。这里死亡和处理并未分成两步,观众和准尉同时获知姑娘已经死亡,准尉随之又进行了一系列行动,这是因为姑娘之死带给他的心理变化,谜团被解开,故事继续发展。这种处理方法大大加快了影片的节奏,使之更为紧凑,但是对生命关注处理则有所欠缺,诗意明显下降。
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演绎的过程中,背景音乐与情节彼此交融,让视觉呈现更加丰富精彩。例如索尼娅原本是莫斯科大学的高材生,但是战争改变了一切,《Legranistoe》音乐响起,她沉浸在对爱情的追忆中。曾经的她过着幸福的生活,与男友彼此深深地爱恋着,但战争毫无征兆的到来,两人只能匆匆分别。她将爱恋埋在心中,幻想着未来的幸福生活,等待着男友归来,但等来的是他牺牲的消息。爱人的逝去仅仅是悲惨生活的开始,学业已然终止,家乡随之沦陷,亲人不知在何处,陪伴自己的是哀苦的日子。背景音乐烘托出惨淡的气氛,深刻地表达出主人公的情绪,并且结合情节的交融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鲜明。《Legranistoe》来自于影片《谢谢你的爱》,为Roman Dormidoshin所做,同时负责新版影片整体配乐。
乐曲为奏鸣曲式, c旋律小调,共69小节。第1-13小节为4/4拍子,第14小节为4/6拍子,第15小节4/4拍子,第50小节4/6拍子,第51小节再4/4拍子至结束。谱例2 (第10-15小节)
乐曲共三个部分:呈示部(第1-24小节)、展开部(第25-46小节)、再现部(第47-69小节)。第1-7小节为呈示
纵观整部作品的背景音乐,会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或忧伤抒情,或大气磅礴。《Farewell》、《The Cottage On The Beach》来自于影片《赎罪Atonement》,达里奥·马里安奈利所著。丽达是一个优秀的士兵,她离开了自己的儿子来到军队,但残酷的战争隔不断深深的思念,于是在晚上偷偷进城看儿子,这时候的音乐悲凉哀婉,与她的心情相契合。当她的生命即将逝去时,向准尉提出了要求,给她生命中最后一个吻,此时同样应用哀婉的音乐烘托气氛。战争是残酷的,作曲家用悲悯的音乐色彩进行描述,向人们展现出离别场景,催人泪下。当准尉面对士兵的死亡,遭受着心灵冲击,同时又带着满身伤痕,自己押送战俘返驻地时,背景音乐则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万丈狂澜澎湃而至,在空中发生碰撞,又如火焰在夜空中跳动,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死亡随时来临,生命面对着挑战,必须在挣扎中崛起,在抗争中强大[3]。《The Time Has Come》是其中的配乐,带给人们深刻的寓意,同时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让其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新版配乐相对于旧版更为华丽,运用更为成熟的技术营造氛围,以国际化视野选择素材,演绎出国际大片的风格,配乐阵容十分强大。旧版中背景音乐主要以传统乐器演奏为主,极具俄罗斯风情;新版中配乐在此方面则有所不足,虽然更为华丽但却丧失了民族特色,相对较为遗憾。
影片处处彰显战争的残酷,利用生命的破碎来加以反衬,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五位美丽的女兵为赢得战争胜利而丧失生命,用自己的心血书写了一曲战争壮歌。这是一些年轻的女孩,每个人身上都有与众不同之处,丽塔羞涩,热利亚机智,丽达内敛,她们是平凡而美丽的,在战争中热情的绽放,却又无情的被摧残,生命随之陨落。影片中那些女兵一个个的牺牲了,让人们感受到战争的血腥、现实的冰冷。编剧利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来渲染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同时揭露那些带给人们不幸的刽子手,他们是文明的摧残者,应该被人们唾弃与谴责。同时颂扬了英勇的女兵,向人们展示人性的美好,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女性本是弱者,应该在平凡的生活中享受幸福,但危亡之际她们站出来,投身于战争之中,保护自己的国家,彰显出爱国情怀,极富民族精神。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的胜利,虽然已经过了70年,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人们无法感受当时的苦难,但是可以通过影片将其再现出来,让观众能够反思战争,缅怀先烈,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在歌曲的旋律中感受着宝贵的青春,体味其中的悲欢离合,将姑娘的情爱与士兵的英勇相联系,把音乐融入到战争中,让人们回望那一特殊时代,感受其中的悲苦与救赎。战争必然会结束,美好的生活也会到来,充满忧伤的音乐中闪现的是人性的光辉,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对于新版影片结尾改编,观众意见不同,有的认为其并没有忠于原著,设计上有所欠缺,相对于旧版存在差距。但是导演并没有脱离对战争的思考与定位。在旧版中的结尾,瓦斯科夫已值暮年,收养了丽达的儿子,此时战争已结束,他们来到了姑娘的墓碑前,缅怀过去,悼念她们。这时有一群年轻人在这里宿营,认为二人的到来打扰了他们,于是要将其赶走,但当他们知道这里埋葬的是曾经为国抛洒热血的烈士,立即改变了态度,主动为其默哀。导演进行这种处理,能让观众产生联想,和平时代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一切。年轻人生来幸福,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对反法西斯战争缺乏认识,但他们仍然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内心深处崇敬祖国的英雄,怀念他们所付出的一切。新版则将这场面删除。当丽达牺牲后,她的儿子成为孤儿,瓦斯科夫收养了他,并带着来到前沿阵地,交由女房东照看。这里给女房东的眼睛以特写,可以从中感受到男人的痛惜之情,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无限的悲伤。这时副班长到来,告知他又来了五个女兵。他望着这些年轻的面孔,想起了那些牺牲的士兵,眼前浮现出他们当时坚定的眼神。这种处理给人以启示,越来越多的女兵在前人踏出的道路上前行,她们不畏艰险,勇于为国斗争,其背后是家破人亡,孩子成为孤儿,充分体现出战争的残酷。瓦西里耶夫认为女性的使命是延续生命,战争应该让她们走开,杀害妇女是反人类行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二战40年后的著作中曾经明确表达,女性孕育生命并将其抚养成人,因此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她们去结束一个生命更加艰难,让女性参与战争是极其残酷的[4]。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视觉呈现出女人与战争残酷的故事,但是审视角度却有所不同,既坚持了原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又做了深层次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