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秒
辽河,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河流。汉代以前称句骊河,汉代称大辽河,五代以后称辽河。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自治区),全长1345公里,注入渤海,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
作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河历来是沟通东北与中原的重要水道。其水上大规模航运早在魏晋之际就频有发生,辽金元以后,史载辽河运输已屡见不鲜。到明代,中央及商人等为辽东驻军输送粮饷等军需以及辽东往关内回运军士遗骸等都走辽河。
辽河两岸生生不息的勤劳人民,以辽河为美,因辽河而自豪。
如果把祖国比作一只雄鸡的话,那么辽河就是系在雄鸡脖子上的项链,而位处辽河口的营口就是项链上闪闪发亮的珍珠。
营口地处大辽河海口,是退海之地,至少有600年历史。“清朝初期,清廷开垦辽东,要求关内移民到辽东垦荒,遂山东、河北一带农民纷纷来辽东,还有登州、荣城、天津等地的渔民也驶船来此处落户。”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仍然保留着勤劳、朴实、善良、正直的性格,也产生了闻名全国的辽河文化,并且已被历史和文化学界认可为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崧泽——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列的文化。从公元前4000年起,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居于具有重大作用和地位的中华文化几大源头之一。其中,唯辽河文化雄踞东北大地,独树一帜。据此,辽河就可以与黄河、长江并列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当然,也流传着许多关于辽河的美丽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只凤凰飞到了辽河口,在辽河口的上空盘旋,并单脚落在了当时还是泥地的辽河北岸的鸭岛上,眺望南岸。
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若干年后这里长出了芦苇,泥滩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据说在芦苇荡的中间有五根竹子,那是凤凰落地时五个爪子留下的痕迹。
芦苇是造纸的优选原料,因此后来在鸭岛的东岸建起了一座工厂,这就是曾誉满东北的营口造纸厂,是使营口成为东北地区重要轻工业城市的支柱企业之一。
芦苇不仅是造纸的优选原料,也是编织凉席的材料,所以生活在辽河口鸭岛附近的人们除打渔之外还用芦苇编织凉席来维持生活。每年端午节到来时,芦苇的叶子又成了人们包粽子的材料。冬天,收割后的芦苇又是烧火做饭、取暖的燃料。
1861年在鸭岛南岸崛起了一个港口,这就是营口老港。当时由于具有优越的运输条件,营口港迅速发展成为东北的首位港口。同时,东北以营口为起点,首次“与国际联系起来”。
岛上芦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收入和方便,岛屿周围陆续出现了不少工厂和港口,由此看来,凤凰落脚的鸭岛的确是一块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