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国
摘要:名著阅读的必要性:课标、文本、考纲要求。名著阅读的意义及存在问题,需从老师的导和学生的读两方面入手,提高名著阅读的实效。
关键词:名著阅读;指导策略;导与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1-0115-01
1.名著阅读的要求
1.1 课标要求:根据2011版“课标”(简称)第二部分第㈣学段(7~9年级)关于课外阅读要求:“学生需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1.2 文本要求:人教版《语文》七—九年级“名著导读”部分,要求学生重点阅读的体裁和篇目是:①寓言作品《伊索寓言》,②诗歌散文作品:《繁星》、《春水》、《朝花夕拾》、《培根随笔》,《傅雷家书》③传记作品:《名人传》,④长篇文学作品:《水浒传》、《骆驼祥子》、《童年》、《昆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简·爱》、《格列佛游记》。《水浒传》等15部。
1.3 考纲要求:重在考查《語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阅读考查要注重语言材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要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名著阅读的意义
2.1 可以了解到很多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人文知识,拓宽知识面。
2.2 可以在写作中借鉴作品中精美语言的运用和精彩故事情节的安排等。
2.3 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3.名著阅读的存在问题
3.1 认识不足。
学生大多认为读名著对很难提高语文成绩,不如做理科练习,这样提高成绩更快。
3.2 指导缺失。
义务教育课程没安排名著导读课,让学生自读。学生限于自身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足,没有多大兴趣阅读这些名著。
4.名著导读策略
4.1 教师导的策略。
(1)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导学的切入点,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如组织学生参观作家故居、听名家讲座、参观书展等阅读活动。这些方式方法的采用,可大量吸引学生自觉加入名著阅读的行列,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产生阅读的欲望,阅读活动也就起步了。
(2)引导思考,使学生活学。
教师在名著教学导读中要依据阅读规律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如教学《红楼梦》节选《香菱学诗》,课文主要叙述了香菱学诗的过程。我一改小说教学把握“三要素”的做法,而是抛出一个个问题:“你喜欢香菱吗?”、“香菱学诗学成了吗,为什么能学成呢?”、“香菱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又是为什么?”、“你喜欢香菱写的哪一首诗,理由呢?”等等。这一个个问题激起千层浪,班中的学生就活动开了,都有话要说。对学生之后引发的种种争论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评判,让他们自由思考,从原著作品中找到依据;还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做深层探讨分析,发挥各自潜能,使他们成为名著阅读的主人。
(3)多动多写,使学生会学。
动笔记写是读书获得实效的重要途径,是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提高阅读素养的好方法。①笔记摘录。名著中精彩的语言,经典的场景描写,富于启发性的名句,如果能够进行摘抄或制作成卡片,既代表着阅读的收获,也是很有意义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②圈点批注。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时拿起笔,随时记录自己的点滴感悟。③研究性写作。对名著进行反复阅读、思考、研究。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意的认知,才算得上读通、读透名著。
(4)与中高考对接。
真正精读过名著的学生,只有在中考、高考语文考试中真正体现出优势来,他们才会下功夫去阅读,阅读的时间问题、认知问题才会解决。我们希望名著成为日常学习的对象,成为语文基本素养提高的主要内容,通过名著阅读来提高中考、高考语文成绩,借中考、高考来促进名著阅读。
4.2 学生读的策略。
(1)泛读与通读。
泛读不是泛泛地读,它是一种广泛的涉猎和吸取。泛读可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名著作品,同时又是通读的基础。只要通读与泛读相结合,就能取得最佳读书效果。
(2)精读与细读。
优秀的文学作品就要精读、细读。精读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朗读和笔记的能力。所以名著就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有做到透彻理解与掌握。
(3)写读与再读。
古语有之:“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与做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并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有价值的书刊杂志特别是名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
5.结束语
名著阅读不仅是学生会读,会运用多种读书方法来读;更是体现在教师引导上,引导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笔写作、对接中高考等。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好这些作用,名著阅读才是有效的,才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