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珍
摘要:写作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写作也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本文就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写作技巧、促进思维发展以及完善写作结构进行探究,旨在通过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在状物写作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状物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1-0053-01
思维导图是一种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的脉络,可以作为学生复习的依据,还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个核心发散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借助思维导图,可以促进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也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之前先建立结构,最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运用思维导图拓宽写作思路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维。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刚刚接触写作,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思维导图本就具有由点及面、散发式的特点,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写作,可以拓宽思路,使学生在考虑写作内容的时候增加可选择性,使写作内容言之有物,最终有利于丰满学生的写作内容。
比如学生在写一只猫的时候,必然是以猫为中心的。那么在写这只猫的时候学生可以写自己与猫相处时候的故事,可以写自己家小猫是什么样的形象,也可以写这只猫象征着什么,学生以猫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然后选择一个主题。例如学生选择的主题是自己家小猫是什么形象的,学生就要构思描写一只猫需要描写猫的哪些部分,比如动作、神态、外貌,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动作表现在吃饭时候的、奔跑时候的、睡觉时候的;神态表现在遇到危险时、遇到喜欢的东西时;外貌上又包括颜色、眼睛、尾巴、四肢等等。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围绕一点进行发散,会发现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学生可以在严谨的逻辑中逐渐扩散自己的思维,最后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2.利用思维导图完善写作结构
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才刚刚开始写作,如果在最开始的帮助学生打好根基,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一直保持比较高的质量。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写作技巧,拓展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写作结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完善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以往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一般都是想到哪写到哪,导致整个文章没有结构性,而且比较琐碎,因此学生的写作质量比较差。但是如果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保证学生写作结构的有序性,同时还可以始终紧扣题目。比如学生在写一朵花的时候,先利用思维导图确定了写作方向是描写这朵花,之后又确定写作的结构是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描写,在四个季节的基础上又分别写出这朵花的发芽、长叶、開花、凋落时的形态。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发散,但是在发散的过程中又有一定的逻辑,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会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学生的写作质量就会有所提升。
3.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写作技巧
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技巧。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是想到什么技巧就运用什么技巧,东拼西凑,导致文章的质量比较差。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写作技巧,使学生了解所有的写作技巧,这样学生在写作之前可以先进行构思,在写作的时候不会琐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作技巧一般包括语言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写作技巧,另外当学生要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先将所要用到的写作技巧圈出来,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不再是将所有的写作技巧堆砌在一篇文章上,而是通过合理的布局提高文章的美感。比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发现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学生在写状物的文章时选择抒情的表达方式,希望通过描写某个景物表达自己的心境;在选择语言技巧的时候学生大多运用的还是比喻、拟人和夸张,以此来突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在运用表现手法的时候学生结合自己要写的内容准备运用首尾照应的表现手法进行布局整篇文章。利用思维导图,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巧,并且在写作之前合理的选择自己所用的技巧,而不是将所有的技巧都堆砌在文章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另外学生将写作技巧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写作技巧可以运用,而不再是局限于常用的几种,这样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总之,写作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自己的写作思路,完善写作结构,掌握写作技巧,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效用,最终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姣宇,胡加福,喻文龙,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5(9):98-100.
[2] 袁小芬.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3):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