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菲菲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在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速度不断加快。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应用高新技术产品的应用较高,能迅速从多渠道中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为顺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独立学院的教育应旨在培养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然而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虽然已经过多年的发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教育主体存在较大挑战。传统教育理念是以老师直接教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的问题[1]。针对该弊端以及人类思维过程,杜威提出了著名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2]。其次,教育客体存在较大挑战。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角”。随着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以“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逐渐被广泛地接受[3]。最后,教育手段存在较大挑战。新时代教育理论下追求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但当代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好胜心,适当地给予学生竞争刺激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因此“以团队竞争为手段”的教学方式逐渐被应用于现代教育中。
结合上述理论的发展,本文以“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为例,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团队竞争为手段的教学机制。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理应具备学习能力、在必要时寻求帮助的能力、运用有效学习策略的能力以及恰当地管理时间的能力[4-5]。而现今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更新速度都在不断加剧。这就要求未来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自主学习和知识整合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顺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合格的管理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分工与协作成为经济社会中的显著特征,企业管理制度也逐渐从单领导向领导集团发展。为应对专业细分化和知识大爆炸带来的挑战,团队领导结构应运而生。因此未来的管理者必须对团队成员充分信赖,具备能同舟共济的能力。“以团队竞争为手段”的教学方式则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其团队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理论是前人实践后人总结的经验,通过对理论的学习来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实践;而实践又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地完善对理论的正确认知,促进理论的螺旋式上升,因此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同时能增加学生切实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文设计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团队竞争为手段的学习机制,基本环节如表1所示。
依据自愿原则,以5~6 人为单位组建学习团队,不限制团队成员的来源班级。自愿原则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因为在团队组建的过程中,作为团队的一员必然会面临以下问题:自己的优势与弱势是什么?与谁组队能产生协同效应?如何说服别人加入自己的团队?而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必须以上述能力作为依据。团队组建之后,每个团队依据自身意愿,初步成立一家企业,设立企业名并明确企业产品。学习过程中,将围绕成立的企业进行一以贯之地思考与讨论。
按照企业战略实施的过程将课程讲述划分为几个专题,并在各专题之下设立相应的学习问题和作业,以问题引导作为课程讲述的开端。如“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专题,设置的问题包括:什么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为什么要进行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对外部环境分析的有效分析工具有哪些?企业所处的模拟外部环境如何?请学生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利用相关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模拟外部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划分专题学习有利于学生从全局上掌握核心知识点,而问题导入的教学方式则能引导学生依据问题展开思考和学习,把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引入竞争机制。在各授课大班形成的企业集合作为模拟市场,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各企业进行行业划分归类,给各企业提供竞争与合作的机会,依据所学战略管理步骤进行持续、分段的企业战略实施模拟。如把各学习问题模拟成市场机遇,把专题作业模拟成企业产品。给能抢到并正确回答学习问题的企业进行加分,并且对各企业的专题作业进行打分,所得分值将作为该企业的模拟绩效,每周对各企业的总绩效值进行排名竞赛,还可以根据各行业企业数量的不同,设立不同的期中与期末排名奖励政策,较大范围的奖励能进一步提升整个班级的学习热情。
学生针对3~4个专题内容,结合自身企业战略模拟实施效果进行整理,形成综合性的战略分析报告,提交至班级课程群中进行内部公开。对各综合报告的评判,采取教师评判与学生评判相结合的方式。为保证公平性,教师和学生应依据统一的评判标准对每个报告进行打分,教师还需进行评语的撰写。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和学生的评分依据、打分结果及评语应公开展示。
表1 教学模式基本环节
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让学生设立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并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学习的各个教学环节[6]。本教学模式的考核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评分结构如表2所示。
在各团队对学习问题进行抢答时,教师需要从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情境分析的合理性、理论实践的结合性等方面进行评判打分。为了提高未抢到答题机会团队的参与度和认真倾听程度,与答题团队处于同行业的团队除外,其他团队需对答题团队的答题结果进行点评和打分。答题团队的最终答题得分由教师和其他团队的成绩按权重综合计算得出。此外,为了避免团队成员出现同吃“大锅饭”的现象,教师需设置一些个人回答的问题,比如对上周知识点的回顾或者是对某个知识点的个人见解等。教师可从回答的准确性、见解的创新性和深刻性等角度对该生的回答进行评分。
每完成一个专题的学习,教师需布置一个专题团队作业,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对各专题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应从团队作业的完成度、正确性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度等角度,对团队作业进行打分评判。
表2 评分结构
教师需对各个团队提交的战略分析报告进行打分,评判时应考虑报告的文字流畅性、格式规范性、分析合理性等方面。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应要求各个团队对战略分析报告进行相互评阅打分,最后将学生与教师评判的分数进行汇总。
在对每位学生进行最终总评成绩考核时,需加入成员的个人得分。该分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团队成员个人问答的分数,二是团队成员在团队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度得分。其中,团队成员贡献度得分的评判材料由团队自身提供,需阐明各成员在团队作业完成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完成了哪些工作,最后再由教师依据材料,按照工作的重要性、难度程度等方面对每个学生的团队贡献进行打分。
最终,学生X的总评的考核得分为:
其中,n为该生团队参与的团队问答次数,m为专题作业次数,N为该生参与的个人问答次数。
短暂的、一时的竞争模式刺激难以维持学生整学期的学习热情,因此提供给学生不间断地、持续地竞争乐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为此可以通过定期统计并公布团队模拟经营绩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评阅与反馈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持续性的刺激点,让他们的竞争期待得到及时的满足。
团队学习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个问题——“搭便车”现象,即个别学生包揽团队学习的所有事务,而其余学生不劳而获共享团队成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教学模式采取了两种手段:第一,利用经济学中边际递减效应的思想,对团队答题发言人由固定成员担任的小组进行逐次降分评判;第二,引入团队贡献考核机制,该机制的引入使得完全无贡献的学生不能共享团队成果。从侧面而言,该方法也能提高学生被动学习的参与度。
由于真实的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同时受模拟条件、制度缺陷和教学团队经验的限制,教学中各团队企业战略实施模拟过程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到团队竞争。如在进行发展战略模拟过程中,出现各模拟行业的巨头企业们强强联手进行垄断发展,破坏正常模拟市场秩序的现象,为此可以增加新的规定来进行反垄断干预。因此本教学模式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为思维活跃的当代大学生进行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