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云
一位记者告诉说,前些日子到太姥山山脚下,一片片竹片编成的水筛上正晾晒着2020年刚刚采摘下来的白茶茶青。偌大的厂房里,工人们忙碌地挑拣茶青、加工茶叶。
萎凋、堆积、干燥、拣剔、正茶、匀堆、烘焙……经过一道道复杂工序,一批批芽头肥壮、满披白毫的福鼎白茶制作完成。“今年这个时节客户能喝上汤色杏黄、清芳醇和的白茶,真是不易。”茶厂负责人说。
“白茶产品广受欢迎,今年初我们本想扩大制茶规模,提前采购了一批茶青,预付款已经付出去了,没想到受疫情影响,下游回款变慢,采购尾款没了着落。” 这位负责人告诉说,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家银行向他介绍了新推出的“茶农贷”产品,可提供100万元信用贷款,无须抵质押物,利率比同类贷款低了1个百分点。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中小企业带来不少困难挑战。但来自信贷政策的有力支持,让中小企业感受到融融的“人间有味是清欢”。
“六稳”是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重点问题采取的针对性措施,目的是稳住经济运行大局。“六保”是针对疫情造成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情况,对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作出的调整,体现了国家对宏观经济层面的务实判断。
如何看“六稳”“六保”?千万别从字面上理解,虽然“六稳”中稳金融仅排在第2位,但稳就业是基础,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才是手段,稳预期才是目的。在这里,稳金融显然列为手段中的第1位。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言简意赅指出的“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
再看“六保”,虽然没有提及金融,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你说谁能离开金融?李克强总理在北京金融部门调究时曾说:“刚才考察商业银行看,贷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可多方面调查的数据表明,企业利润目前平均只有5%,扣除财务费用之后不就成负增长的了吗?实体经济垮了金融怎么支撑?企业融资成本下不来,将会严重影响就业、创业,金融企业最后也会受到冲击。”
可想而知,做好当下金融工作,是何等地重要。对当前形势我们怎么看?下一步我们怎么干?我们必须要识人间烟火——
谁都知道,“六稳”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形势下提出的。当时为了应对贸易战的影响与冲击,中央首次提出“六稳”是在2018年7月,当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忧。中央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旗帜鲜明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六稳”作为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在“六稳”发力下,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2019年经济工作要强化“六稳”。
就业方面:因贸易摩擦冲击,引发不少企业撤单,导致下岗工人增加。此外,2018年大学毕业生834万人创历史上高峰,徒使就业益加严峻。
金融方面:2018年人民币波动异常加剧,曾多次濒临“破7”关卡;市场资金相形紧缩,债市违约乌云笼罩。
外贸方面: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1月受贸易摩擦影响,出口增幅骤降至5.4%。紧接着,12月所公布的进出口双双下降。其中,进口下滑7.6%,创两年半以来最大降幅;出口则是下降4.4%,亦创下两年以来最大降幅。
外资方面:多数在中国的外资企业系以产品外销为主;少数外资因担忧贸易摩擦升级,很想转移生产基地。
投资方面:由于产能过剩,“融资难”“融资贵”使得企业借贷难上加难,民间投资意愿裹足不前。而由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投资,又难以有效提升整体投资。
预期方面:对景气走向判断是否正确,预期是否理性精准,将影响经济决策。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财政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中央与地方多箭齐发,包括全国各地密集出台稳就业措施、人行接连5次降准挹注流动性,稳金融及人民币汇率、减税降费、扩大地方债发行稳投资、开放市场稳外资等措施,可说是多箭齐发,全面应对。
没错,我们还要清楚“六保”是在疫情严重冲击下提出的。今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中央政治局4月17日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新任务。
保居民就业,就是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保基本民生,就是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完善社会保障,做好低保工作,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确保群众基本生活。
保市场主体,就是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各类市场主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保市场主体,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保粮食能源安全,就是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确保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确保煤电油气安全稳定供应。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就是针对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导致海外需求下降,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给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带来较大影响。我们要联通国际、畅通国内、打通堵点,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建设。
保基层运转,就是确保基层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针对一些地方财政受疫情影响较大,中央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确定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
不过,明白了“六稳”“六保”的前世今生,我们究竟如何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要求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策略和方法。“六稳”和“六保”都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具体体现,是在不同形势下作出的科学安排。
中央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旗帜鲜明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六稳”作为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在“六稳”发力下,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
在这里“六稳”坚持结果导向。稳经济就要从决定经济发展的各个变量入手,稳住每个变量。从支出角度看,经济增长主要受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影响,为此要稳消费、稳投资、稳外贸。收入决定消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来自就业。
这时金融和预期在经济增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古典经济学将经济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认为货币就像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但后来的经济实践和金融危机证明金融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经济学家开始把金融活动纳入经济增长模型。预期是影响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的重要参数,进而也构成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变量。因此,稳经济就要致力于稳金融和稳预期。
在这里“六保”坚持问题导向。经济体系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有多个部门,经济学一般把这些部门分成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不同部门通过自己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彼此联系,形成经济大循环,在此过程中产生经济产出。疫情冲击下,经济大循环按下“暂停键”,各部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被冻结,经济产出严重缩水,家庭、企业、政府部门内的经济主体收入锐减,陷入流动性危机。长此以往,大量主体难以为继,不得不退出经济循环。如此,即使疫情过去,由于经济主体已经消亡,经济循环难以重启,经济难以恢复。
为此,疫情冲击下,必须保住各类主体,在家庭部门,就要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在企业部门,就要保市场主体。在政府部门,就要保基层运转。在国外部门,就要保产业链供应链。而粮食和能源安全是经济循环的基本条件,也是必须保的。
这时的“六稳”“六保”,两者早已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因为“六稳”是大局,“六保”是前提,当前形势下,只有全面落实好“六保”,才能实现“六稳”,也才能稳住中国经济这个大局,实现稳中求进。通过保居民就业实现稳就业,通过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实现稳投资,通过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稳外资、稳外贸。
话说到这里,我们切切不可忘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当务之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已是刻不容缓。正如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进一步强调的,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全国“两会”工作部署,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
——要攻坚克难,首先要认清困难、预判风险。只有对中国面临的风险挑战洞若观火,才能对中国所处的发展环境深谋远虑,真正为“六稳”“六保”精准施策。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等不利局面。尤其世界经济出现前所未见的负增长、负利率、负油价、负收益,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对一系列新挑战和新风险。
从国内看,中国既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又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一是经济增长不稳。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活动大范围停滞,导致投资、消费、进出口快速下行,经济负增长。二是经济主体陷入危机。疫情冲击下,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和家庭收入下降,陷入现金流危机,时间一长,可能破产。政府部门收入下降,支出上升,导致债务积累、赤字增加。三是金融风险加大。疫情的不确定性给金融市场投资者造成严重干扰,导致预期不稳,资产价格波动性加剧,金融市场动荡。而疫情冲击下企业、居民收入下降乃至破产也会传导到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资产损失,并进而威胁金融稳定。四是内外经济失衡。疫情冲击给进出口造成重大影响,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均呈负增长。疫情也会影响资本收支平衡,引起汇率波动。
——要攻坚克难,更要认识自己,坚定自信。坚定信心,才能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真正打赢“六稳”“六保”攻坚战。
目前我们有哪些优势?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此外,中国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我们的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在国际事务中,我们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这些都是中国的优势,是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利器、必胜信念的重要来源。
——要攻坚克难,重中之重是要干在实处,敢于破局。只有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提高服务引导精度准度,着力攻克复工达产难点堵点。复工复产已逐步进入攻坚克难期,必须加大力度解决顽固环节、破除梗阻,打通复工达产“最后一公里”。要建立企业服务长效机制,持续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达效面临的实际困难,坚持金融问题导向,通过定期开展重点企业对接会、用工洽谈会、问题协调会、政策宣讲推进会等,把脉企业真实情况,切实为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困难。
推动有效惠企政策落地见效,为企业送实惠、提信心。疫情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目前来看不容小觑,有些甚至是致命的,此时企业迫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短期见效快的、切实能帮助共克时艰的好政策。因此,要紧紧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结合疫情和复工复产加快制定出台各领域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尤其是研究制定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税款缓缴、稳岗就业、信贷优惠等扶持政策,切实把实惠送到企业手中,缓解企业燃眉之急,让企业感受到政府关怀,提振发展信心。
持续加大有效投入、加快项目建设,花大力气稳存量、补增量。要充分重视和正视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发展缺口,不断用新的发展动力尽快弥补损失。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千方百计破除疫情带来的开复工阻碍,全方位做好服务指导,尤其是推进优质产业项目优先加快复工。要狠抓项目招引,抓住“新基建”契机,做好资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进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投融资建设。
还有,引导金融机构向企业合理让利助力,加快降费政策落地见效为市场主体减负。进一步发挥好积极财政政策,特别是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同时,加大货币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共生共荣;进一步抓住合理让利这个关键,保市场主体,稳住经济基本盘;进一步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政策;进一步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力度解决融资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和社会融资新增规模均超过上年;进一步完善资金直达企业的政策工具和相关机制,按照有保有控要求,确保新增金融资金主要流向制造业、一般服务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更好发挥救急纾困、“雪中送炭”效应,防止资金跑偏和“空转”,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和动力,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督促银行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提升普惠金融在考核中的权重,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严禁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切实做到市场主体实际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贷款难度进一步降低。
记得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过“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这对我们大家提了一个醒,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而体察“国之大者”的过程,就是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过程。我们曾用万众一心战胜过疫情,想必如今也能在“六稳”“六保”中,万众一心拨云见日,破浪前行。
时下稳金融说白了,就是在“六稳”“六保”中,要得有“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