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斌 丛文杰 杨梦瑶 马 瑶 金婷婷 谢文霞#
1 仙居县人民医院 浙江 仙居 317300
2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颈性眩晕(CV)患者除了眩晕症状外,往往伴有头痛、恶心、胸闷、心悸、耳鸣等不适感,其中大多数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给病人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我们在临床中进行穴位优化组合,把体针与腹部穴位相结合,自拟“调神补血定晕针”,即在传统取穴辨证的基础上,加用腹针疗法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随后在治疗CV时引入前庭康复训练,与“调神补血定晕针法”配合,发现两者结合的疗效更佳。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病人均来自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推理疗科门诊与仙居县人民医院针灸康复科就诊患者,符合CV的诊断标准,共90例。所有参与试验的患者均在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调神针刺组、康复组,3组病例数均为30例;研究过程中3组共有7例病例脱落(均是治疗过程中自行退出试验),治疗组脱落2例,调神针刺组脱落3例,康复组脱落2例,实际完成治疗共83例。3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s)
病程(月)6.67±8.63 8.60±14.20 6.98±10.38组别治疗组调神针刺组康复组18 17 15例数28 27 28男 女 年龄(岁)42.79±16.76 43.74±12.86 41.14±13.88 10 10 13
1.2 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1]:眩晕伴随颈部疼痛;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如颈椎反屈、椎体不稳、椎间盘突出等;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
1.3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CV诊断标准的患者;意识清醒、无智能和交流障碍者;自愿参与评定量表的调查及能配合检查、按医生要求完成治疗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脑源性、眼源性、耳源性、神经官能性、外伤性眩晕以及颅内肿瘤等所引起的眩晕;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重型肺炎等其他严重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精神病患者,孕、产妇;颈椎肿瘤、结核、椎管内占位性病变,颈椎有急性颈椎间盘突出、骨折、脱位的患者;未按规定接受治疗或隐瞒实际病情的患者;同时进行服药或其他治疗措施者;晕针、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1.5 终止标准:试验过程中,患者病情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患者依从性差或者其他各种原因退出试验。
2.1 治疗组:采用调神补血定晕针(自拟经验方)(腹针+体针)治疗:腹针: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商曲;体针:百会、印堂、太阳、风池、内关、丰隆、太冲。颈部穴位加电针,疏密波,其余静留针。每天1次,每次30分钟;10次1个疗程,共2个疗程,共4周。针刺治疗后,行前庭康复训练[2]:①前庭适应性训练:注视静止的视靶,头部左右、上下移动,移动速度先慢后快,保持视线始终在视靶上,先卧位练习,再是坐位,最后是站立下训练;②平衡训练:从坐位到站位,包括静态平衡、自我动态平衡、他动态平衡训练;③坐位下肩部运动:包括耸肩、转肩及向前弯腰从地上拾物动作;④站位下双手互掷球运动:在眼球水平完成双手互掷球运动;⑤活动训练:各项内容按睁眼闭眼先后顺序训练,包括屋内行走、上下台阶及上坡、下坡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实施个体化的前庭康复计划,训练每次30分钟,每天1次,共4周。
2.2 调神针刺组:仅采用调神补血定晕针法(方法同治疗组)治疗。
2.3 康复组:仅采用前庭康复训练法(方法同治疗组)治疗。
3.1 观察指标:①采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3]对眩晕所致生活残障的有效可靠量化评估。②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4]评价患者焦虑(A)和抑郁(D)方面的问题。③Berg平衡量表(BBS)[5]评价患者平衡功能。所有指标均在治疗前以及治疗第4周末进行HADS、DHI、BBS量表测评。
3.2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用SPSS 25.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分述如下。
3.3.1 3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见表2。
3.3.2 3组治疗前后HADS(A)、HADS(D)评分比较:见表3。
表2 3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s,分)
表2 3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康复组治疗后比较,*P<0.01;与康复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后10.75±5.75#*18.44±7.09#¤26.29±8.62#组别治疗组调神针刺组康复组例数28 27 28治疗前50.82±11.45 52.44±11.35 50.21±11.54
表3 3组治疗前后HADS(A)、HADS(D)评分比较(±s,分)
表3 3组治疗前后HADS(A)、HADS(D)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康复组治疗后比较,*P<0.01,¤P<0.05。
组别治疗组调神针刺组康复组治疗后HADS(D)4.43±2.03#*5.56±1.63#¤6.96±1.20#例数28 27 28治疗前HADS(A)8.46±2.27 9.04±2.46 8.71±2.02治疗后HADS(A)4.61±2.38#*5.78±1.55#¤7.18±1.42#治疗前HADS(D)8.25±1.92 8.87±1.95 8.57±1.79
3.3.3 3组治疗前后BBS评分比较:见表4。
表4 3组治疗前后BBS评分比较(±s,分)
表4 3组治疗前后BB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调神针刺组、康复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后47.04±3.04#*43.18±4.79#43.03±4.81#组别治疗组调神针刺组康复组例数28 27 28治疗前36.96±5.14 37.56±5.84 37.11±5.55
CV患者可通过反复的视觉、本体觉的强化训练,利用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加强代偿功能,使感觉传入进入一个再平衡的状态,达到对平衡协调控制能力的功能重塑,另外经过长期反复训练,患者逐渐产生前庭适应,眩晕、呕吐等症状得到逐步缓解。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项痹”范畴,其病位在肝、脾、肾、脑髓,治疗上应以补肾益精、滋阴填髓、平肝潜阳、健脾化痰作为基本法则。调神补血定晕法体现了这些治疗原则。方中百会穴主“头目眩痛,少心力,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是治疗眩晕要穴;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通玄指要赋》中指出“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能平肝潜阳,定眩止晕;丰隆加滑肉门加强化湿除痰之功;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加强滋补肝肾之阴。因此调神补血定晕针的各穴配伍,有健脾化痰、平肝息风、滋养肝肾等功效,临床上治疗眩晕效果较佳,我们在前期的临床观察中已经证实调神补血定晕针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6]。本次观察发现3组治疗后DH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证实3组在改善眩晕方面均有效,调神针刺组在减轻眩晕症状方面优于康复组,调神针刺与本体训练结合疗效更优。
针刺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不仅可缓解局部痉挛的软组织,减轻软组织炎症,纠正颈本体感觉功能,改善脑循环、减轻眩晕,而且通过穴位的镇静作用在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调神补血定晕法重用任脉经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加强滋补肝肾之阴;联合太冲的疏肝解郁、潜阳祛风,印堂穴的镇静,内关的宁心安神,各穴配合,相得益彰,对CV患者的焦虑情绪很好的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