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群 黄菊娟 曹允贞 尹竹芳 陈泽英 吴广兵
1.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一区,广东广州 510430;2.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康复区,广东广州 510430;3.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接诊室,广东广州 510430;4.广东省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广东梅州 514021
作为临床严重心理障碍,精神病主要指的是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患者大脑功能失调进而出现认知、情感、行为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临床疾病,部分患者会产生自残、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的行为[1-2]。与其他科室住院患者有所不同,精神科住院患者病情易反复、病程长,需接受长期治疗,且久治难愈,精神病会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社会对精神病患者也存在较多的偏见,大部分精神科患者入院后再次回归社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患者住院时间少则数月,多则几年,在住院期间除做好基础治疗外,还应辅助以康复护理,促进患者临床康复,早日回归社会[3-5]。为探究康复护理应用于精神科长期住院患者的效果,收集精神科长期住院患者88例,均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患者,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88例精神科长期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4∶20、23∶21,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5.8±6.3)、(45.9±6.2)岁,平均病程分别为(7.32±0.14)、(7.29±0.27)年;在疾病类型方面,观察组21例精神分裂症,12例精神障碍,6例精神发育迟滞,其他5例;对照组20例精神分裂症,11例精神障碍,8例为精神发育迟滞,其他5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诊断确诊为精神病,与WHO精神病临床诊断及分型标准描述符合[6]。(2)患者临床资料及病史、检查记录等资料完善,检查前均告知患者家属,了解且同意加入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3)所有患者住院时间>5年。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及重要脏器损伤患者;(2)存在药物滥用史患者;(3)合并多系统并发症或合并严重感染患者;(4)合并脑肿瘤或脑部器质性病变患者;(5)无法正常言语沟通患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指导,结合患者病情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生活护理等。观察组:除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基础性护理外加用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心理康复。尊重、理解每一位患者,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化需求,与患者交谈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避免提及敏感话题,语言表达通俗易懂;针对性格孤僻、态度冷漠患者要加强沟通,走进患者内心,鼓励患者表达心声,争取患者的信任,可以通过日常活动规划刺激患者积极性,保障患者基本活动能力。除此之外,鼓励患者家属多探望、陪伴患者,给予家庭关怀与情感支持,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帮助树立回归社会的信心。(2)文娱活动训练。鼓励患者参与棋牌游戏、下棋、唱歌、散步等活动,可定期组织比赛活动,邀请患者报名参加,提升患者生活积极性,也可以组织打麻将,锻炼患者计算能力,为患者发放报纸、画片等,活跃脑细胞,增强认知能力。(3)生活技能康复训练。教会患者自主刷牙、穿衣、入厕,能够自主进食,告诉患者大小便的方法,并制定操作步骤,放在醒目位置,以便患者能够随时观看。在训练期间先由患者口头叙述,然后模拟。教会患者看时间、日期,建立时间观念,督促患者养成良好、固定的生活习惯。(4)交际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多与人接触,学会与人打招呼、告别等简单的沟通,锻炼与人交流的能力。定期组织座谈会,由患者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强化交际能力。
患者精神状态评估参照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BPRS的统计指标有:总分(18~126分)、单项分(0~7分)、因子分(0~7分)和轮廓图。总分反应疾病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7]。为所有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由临床科室提供,按照分值的不同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级别,评分范围分别为>80分、60~80分、<60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各项BPRS评分及总分在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BPR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BPR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总分 焦虑抑郁 缺乏活力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n=44) 48.8±5.3 36.5±5.2 5.365 <0.05 6.5±1.6 6.1±1.4 3.481 <0.05 10.8±2.4 9.4±2.1 4.284 <0.05观察组(n=44) 48.5±5.6 25.1±4.3 9.283 <0.05 6.2±1.5 5.0±1.6 5.350 <0.05 10.5±2.2 8.1±2.1 9.788 <0.05 t 0.291 9.371 1.201 7.460 0.682 7.593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思维障碍 激活性 敌对猜疑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n=44) 12.6±2.3 8.9±2.1 6.492 <0.05 6.9±2.1 6.3±2.3 3.294 <0.05 10.9±2.4 9.2±2.4 4.672 <0.05观察组(n=44) 12.4±2.1 6.4±2.2 9.042 <0.05 6.8±2.2 4.3±2.1 8.939 <0.05 10.8±2.3 3.2±2.3 12.145<0.05 t 0.481 6.893 0.572 5.482 0.915 8.450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93.18% vs.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大脑功能紊乱进而在认知、思维以及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异常,大部分患者伴随精神衰退及人格的改变,对社会生活难以适应,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缺乏亲人探视,社交能力逐渐下降,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身体机能衰退、抵抗力降低[8-10],而且会加重患者的心理问题,因此对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尤为重要。常见的精神病诸如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等都普遍存在被害妄想症,少部分患者存在攻击心理,部分则情绪低落、悲观。护理人员在康复护理工作中应明确如何正确对待精神病患者,能够从心理上接受患者,尊重患者、不歧视患者[11-13];真正做到关心、体贴和帮助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使患者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等。患者的思维和正常人的思维不同,患者所表现出的幻听幻想不是思想问题,遇事不能和患者达到一致的观念时,家人应该让着患者,避免和患者发生激烈的争吵以免加重他们的病情。培训活动通过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讲解了精神康复中的常见问题、家属如何更好与患者进行沟通、常见的精神症状识别和副反应处理以及患者行为问题发生处理情况等心理卫生基本知识。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精神患者家属对精神症状的识别能力,增加了精神疾病管理的相关知识,加强了家属对患者日常生活的监管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更好地服务患者,促进他们的康复。随着病情的进展,精神病患者生活能力会明显下降,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穿衣、洗刷、入厕、吃饭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可以通过反复讲解、示范加深患者的印象。患者参与文娱活动、健康讲座等,在轻松愉悦氛围的影响下,有利于情绪稳定,改善患者心理状态[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BPRS评分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达到93.18%,体现了康复护理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长期住院患者护理中应用康复护理干预模式,是改善患者精神状态的有效手段,能够提升患者满意度,可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