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
(濮阳市中医医院,河南 濮阳 457000)
我国肝癌患者的发病人数占全球总数的58%,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肝硬化是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乙肝肝硬化继发肝癌的患者在85%~90%以上[2]。由于肝癌患者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及早发现肝癌病灶是有效采取治疗的重要前提[3]。影像学辅助检查具有无创、安全的特点,其准确度和检出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4]。本文旨在探讨MRI和螺旋CT在乙肝肝硬化继发肝癌诊断价值中的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01~2018-12濮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30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采用行腹部螺旋CT与MRI检查。其中男168例,女132例,年龄39~76岁,平均(48.31±4.68)岁;病程5~14年,平均(8.25±2.38)年。纳入标准:(1)乙肝肝硬化患者;(2)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两种检查,检查间隔时间在30d之内;(3)意识清楚,且愿意配合治疗者;(4)检查前未接受肝脏手术或介入治疗;(5)本次研究取得患者及家属治疗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合并心、肝、肾等其他器官严重病变者等;(4)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者。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排除做过肝脏手术或者药物治疗的患者。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本研究。
CT检查方法:采用TOSHIBA Aquilion16排扫描仪。层厚5mm,层间距5mm,螺距1.0mm,球管电流260mA,球管电压120kV,电流300mAs,0.5s转时间,探测器为128 0.6mm,进行常规平扫,后通过肘静脉注射碘比醇,注射指标为100mL,浓度为350mgI/L,注射流率为 2.5mL/s,分别于30s,60~70s,120~180s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重组层厚为1.25mm,根据需要进行多平面重组诊断。MRI检查方法:采用GE BRico355 1.5TMR磁共振仪进行检测。检测步骤:首先进行横断面的常规扫描,使用腹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进行T1WIS扫描,横断面呼吸激发快速翻转快速自旋回波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抑脂T2WI。采用Gd-DTPA式横断面增强扫描,并在肺动脉显影后约7s秒时收集动脉期,动脉期结束约15s收集门脉期,并在注射药物3min后收集平衡期。所有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均由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的共同诊断分析。对病灶的大小、数目、发生的肝段、包膜及含脂情况进行统计。
(1)统计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肝癌病灶情况。平扫:T1期、T2期;增强:延迟期、门静脉期、动脉期扫描。(2)统计CT平扫和增强扫描肝癌病灶情况,增强:延迟期、门静脉期、动脉期扫描。(3)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肝癌病灶检测中的结果。
检测标准:通过观察病灶的大小、数目、部位及含脂情况等方面将CT及MRI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的密度(信号)分为3级,3级:高密度(信号),2级:等密度(信号),1级:低密度(信号)。本研究中,动脉期为3级的病灶认为是富血供肝癌,1级或2级则认为是乏血供肝癌。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MRI检查共检出病灶67个,平扫T1期、T2期检出率分别为70.15%、73.13%,延迟期、门静脉期、动脉期检出率分别为74.63%、62.69%、88.06%。平扫与增强的检出率相比较(χ2=4.772,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检出肝癌病灶的情况比较[n=67,n(%)]
经CT检查共检出病灶58个,平扫期检出率为53.45%,延迟期、门静脉期、动脉期检出率分别为70.69%、67.24%、82.76%。平扫与增强的检出率相比较(χ2=11.46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出肝癌病灶的情况比较[n=58,n(%)]
MRI组检出率91.78%明显高于CT组检出率7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种检查方法在肝癌病灶检测中的结果比较[n=73,n(%)]
乙肝的发病机制复杂,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但迄今尚未有明确阐述。葛丹红等[6]研究认为,肝细胞损伤是由T细胞毒反应所导致。人感染HBV后,初期临床常表现为感冒、食欲不振、头痛、乏力、及发热等免疫系统的症状,大多数患者就医检查时,已发展为肝硬化阶段[7,8]。研究显示[9],有80%的肝癌是由乙肝肝硬化所导致的。近年来,由于科技的进步,一些现代化的治疗方法及手段的不断发展,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存活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究其原因与其早期的发现与治疗密不可分。因此,肝癌病灶的及早发现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超声、螺旋CT和MRI是筛查乙肝肝硬化继发性癌的常用检查方法,超声检查虽然经济方便,但是也存在检测盲区,灵敏度不高,对小病灶敏感度低,检查结果误差大等缺点。螺旋CT和MRI成为临床影像检测肝癌病灶的首选方法[10]。MRI运用序列扫描,精度高,可清晰观察到病灶处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对<1cm的肝脏内小结节,已能够明确诊断[11,12]。本文研究中,经MRI检查共检出病灶67个,平扫T1期、T2期检出率分别为70.15%、73.13%,延迟期、门静脉期、动脉期检出率分别为74.63%、62.69%、88.06%。MRI在T1WI上的低信号为良性病灶,通常其病灶的信号强弱与病灶良恶程度成正比,常规MRI动态增强扫描可以使检出率显著提高,更能对继发性肝癌病灶周围的纤维假包膜征象有较高的敏感性[13]。但MRI扫描缺点是CT扫描时间长,易受到心脏搏动、呼吸和主动脉处伪影的影响,进而出现病灶容易漏诊和误诊[14,15]。CT则采用容积式扫描,一次屏息即可完成扫描,速度快,有效降低呼吸产生伪影导致的漏诊。其扫描对肝脏供血敏感,在注射少量对比剂时动脉期即能够和正常组织形成明显对比,对疾病做出准确判断[16]。本文研究中,经CT检查共检出病灶58个,平扫期检出率为53.45%,延迟期、门静脉期、动脉期检出率分别为70.69%、67.24%、82.76%。表明CT增强扫描提高了分化良好、血供差的肝癌检出率[17]。在门脉期,癌变组织出现快进快出现象,但现象时间短,准确把握难度大。当患者血循环较缓慢或有脂肪肝时,分化较好的肝癌及肝硬化产生的小结节不易被检测出,容易出现误诊。本文研究中,MRI组检出率91.78%明显高于CT组检出率79.45%。表明MRI检出率高于CT诊断,MRI对一些螺旋CT不能诊断的非典型病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诉,MRI和CT在乙肝肝硬化继发性肝癌的诊断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MRI对CT诊断不明确的典型病灶的组织分辨率相当高,多种序列成像,血管内对比剂敏感性好。另外,MRI扫描能够通过不同的对比剂使敏感度和特异度得到提高。MRI动脉期对继发性肝癌病灶的检出率高于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