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摘 要:青年毛泽东在立志方面,坚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即将远大志向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在健身方面,强调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在读书方面,主张博闻强识,储能备才。新时代,青年毛泽东在立志、健身、读书三个方面的观点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为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榜样示范和激励作用。
关键词:青年毛泽东;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启示
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朝气、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他们的成长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关心、爱护青年的成长成才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新时代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青年要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样才不辜负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梦想和伟大的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毛泽东的青年时期是值得研究的。通过分析青年毛泽东的立志、健身、读书可以为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一些启示和榜样示范作用。
一、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远大志向是一个人不断奋斗的目标,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古往今来,凡是大有作为者无不是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远大的志向。伟大领袖毛泽东就是在青年时期确立了远大的志向,并且还将自己的远大志向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此时旧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军阀之间相互混战,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毛泽东自小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而他私下里却喜欢偷偷看一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中国古典小说,如《三国志》、《水浒传》等。孩童时期具有的反抗和救国救民意识为青年毛泽东树立远大志向、胸怀天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毛泽东开始渴望从封闭落后的家乡走出来到更宽广的天地去开阔眼界、实现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1910年的一个秋天,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韶山冲前往新式学堂东山高小求学。临行前,他赋诗一首赠于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2]诗中立志成才、胸怀天下的豪情表现地淋漓尽致。到了学堂后,毛泽东特意为自己取了一个别名“子任”,意思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第二年,四师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度过了五年半的求学时光,于1918年6月毕业。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逐步树立起救国救民、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远大志向。在志向追求上,青年毛泽东强调,不要太在意一个人的得失。其中在寄给友人的信中,他也直言到,凡是对国家、民族、人民有益的事,自己都会竭力去做,不会在意个人的得失荣辱。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曾与好友萧瑜有过争论。萧瑜赞成以个人自由为重,而毛泽东则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应以国家为重。如1915年5月,在得知袁世凯与日本政府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毛泽东愤笔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国家危亡之际,青年毛泽东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不畏生死、勇敢担当起挽救国家、民族的重任。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决胜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新的征程。虽然现在青年生活成长的环境与青年毛泽东生活成长的环境迥然不同,但毛泽东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即将远大志向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的精神,仍对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学习和激励作用。青年在确立人生远大志向时,如果只注重个人的成长发展,忽视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前途发展,往往不可避免地会走上精致个人主义道路,即使最终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人生意义也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将个人的远大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有意义。新时代青年应该把个人的远大志向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脚踏实地,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为决胜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二、强身健体,磨练意志
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的身体是一个人实现理想抱负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身体锻炼,不仅能使人每天精力充沛的学习工作,还能磨练人的意志。
青年毛泽东十分注重体育锻炼。他认为,加强体育锻炼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都是有益的。对个人来讲,能够强健身体,磨练意志;对国家来讲,能够改变文弱的面貌,甚至一些强悍者可以入伍当兵、组成军队,洗刷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这篇文章首先对当时中国教育界存在的重德智、轻体育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其次详尽阐述了体育锻炼的好处;最后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创造的“六段运动”,希望能够为当时青年的体育锻炼提供一些帮助。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毛泽东常常光着膀子,或雨中狂奔,或日下曝晒,甚至不管天寒地冻、刮风下雨,都坚持在井旁洗冷水浴。这些行为不仅增强了他的体质,还磨练了意志,为其之后的生活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毛泽东不仅自己重视体育锻炼,还积极号召同学朋友们一起进行体育锻炼。1917年秋,毛泽东听闻长沙有七名学生因病夭折大感震惊。他不仅在追悼会上猛烈抨击了学校不重视体育的弊端,还在湖南一师的演讲比赛上利用此事向同学们广泛宣传了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经过毛泽东的不断鼓舞,同学们虽然点燃了体育锻炼的热情,但也面临着如何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毛泽东不断琢磨,不仅想出来带同学们踢足球、打乒乓球、练拳术等,还常约三五好友一起到学校附近爬山。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是青年毛泽东坚持体育锻炼获得的最好的礼物,同时这也为其之后的革命道路准备了身体和精神力量。
当前我国青年参与身体锻炼的热情并不高,不少青年甚至沉迷于电脑、手机中不愿锻炼身体,成为了久坐党和低头族。同时巨大的生活压力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影响着青年的身体健康状况。总体上看,我国青年十分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在革命战争年代,青年毛泽东就已经意识到了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为之进行了广泛的体育锻炼实践,他为新时代青年的强身健体、磨练意志提供了实践先驱和榜样示范。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青年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而健康的身体又是广大青年担当历史重任的基本保障。因此,新时代青年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锻炼,磨练意志,把最美好的青年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一曲曲壮丽的青年赞歌。
三、博闻强识,储能备才
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扩宽视野,,还能够为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储备能量。
嗜书如命是青年毛泽东留给同学朋友们的深刻印象。毛泽东十分珍惜时光,总是把有限的时间用到读书上。在湖南一师求学时,天刚亮,他就来到教室开始晨读。夜晚熄灯后,也坚持在路灯下看书。即使在寒暑假,他也不休息,经常借住在杨昌济老师家每天痴迷读书。在读书上,毛泽东有股持之以恒的精神。当时,同学们都喜欢制定读书计划,但真正能坚持完成的,却寥寥无几。毛泽东则相反,他总会努力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制定的计划。在学友会任职期间,由于经常开会,他的自修计划常常被耽搁,但不管多晚回来,哪怕熬夜,他也会将当天的计划完成。毛泽东喜爱读书,但從不会读死书,死读书。他认为,读书要反复品读,汲取书中有价值的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独特性的见解。读书时,毛泽东很喜欢与同学朋友们交流和讨论。他常说,一个人读书读得再好,通常也只是一家之言,而要想学识有真正的提升就需要多听多议,择善者而从之。为了向他人学习请教,毛泽东还专门组织了一个读书会,约定会员们不仅要有书共享,还要每周集会一次,分享近期的学习心得和相互质疑问难。在读书方法上,毛泽东最推崇徐特立老师所提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并全力践行。比如,一部不到十万字的《伦理学原理》上竟有他批注和点评的十二万字,书上的空白处几乎写满了。在读书上,毛泽东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博览群书。他主张,只有将各种知识罗之于胸,才能获得渊博的学问。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毛泽东就提到,有志学问者必须读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1912年,在湖南第一中学上了半年后,毛泽东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学校退学,到湖南图书馆进行自修。在半年的自修生活中,他总是最早到图书馆,最晚离开图书馆,风雨无阻。在藏书丰富的湖南图书馆中自修时,毛泽东的阅读十分广泛,不仅有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还有历史、地理、西方哲学和罗马、希腊的古典文学作品。其中,他主要阅读了西方18、19世纪资本主义的哲学和近代科学著作,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卢梭的《民约论》等。通过广泛的阅读,青年毛泽东不仅获得了渊博的知识,还为其后来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储备了无限能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互联网、手机普及的背景下,青年面对着更多纷繁复杂的知识。如何选择、学习、利用这些知识就成为了青年急需解决的问题。青年毛泽东所处的时代,虽然还没有互联网和手机,但他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也是复杂多样的,甚至有一些知识对他来说是陌生、新奇的,如地理和西方哲学。针对这一问题,毛泽东主张要博览群书,不仅要学习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还要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这一观点值得新时代青年学习和借鉴。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专业化的学习,从而导致一些青年从学校毕业后往往专业知识很精,但一些常识却连普通人都不如。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青年的知识面狭窄。因此,青年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扩展知识面。新时代青年应以青年毛泽东为榜样,在人生最美好的阶段珍惜时间,以孜孜不倦、刻苦求学的精神博览群书,努力增加个人的知识储备,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2]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上卷[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