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堂
摘 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科学课程的教学也越来越向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等方面发展,使科学课程达到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活力的教学效果。也是由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演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便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教科版的相关教材,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探究,使小学科学教师有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小科学教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科学课是小学生的科学启蒙课程,对学生以后的科学探究学习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让小学生从小便养成科学课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下面便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进行详细的阐述,探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开始,也是小学生科学的认识这个世界的开始。但是,一个人的观察能力的养成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教师在后天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拥有善于观察的习惯。例如,老师在进行“蜗牛”这一小动物的讲解时,要注重在讲解前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并将观察后的结果讲出来,接下来老师在针对学生所观察的进行适当补充,并对学生的观察结果进行肯定与鼓励。那么学生就会通过这种观察的训练逐渐在科学课堂上养成观察的习惯,并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观察品质。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科学素养的培养才是小学科学课程开展的重要目的,在这一目标的培养中,探究这一环节是本学科进行学习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时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才能真正完成科学课程的教学使命。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在讲解“水”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在“水结冰了”“冰融化了”这两部分内容讲解完毕后继而就可以提出“水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这个问题,這样,学生就会通过实验去探究水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学生也会由于问题的提出而进行主动探究。逐渐的,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养成这种主动探究的习惯,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范围也会得到拓展。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做中学”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它是指在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通过自己在课堂中动手动脑的学习去体验与感受科学知识,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小学生由于身心年龄较小,在课堂中也很喜欢动手去操作实验,但是往往不会去思考只是去动手做而已,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学生在动手的董事也要进行思考,在这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多去引导学生。
例如,在讲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实验时,为学生提供食盐、清水、面粉、玻璃杯、沙子、搅拌棒等材料后,让学生进行实验,但是随之老师要提出疑问“为什么水能溶解这些物质呢?”这样学生就会在实验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学生才会有目的性的去获取知识,而不仅仅只是通过实验来获取快乐,或者是凑个热闹。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由于其身心年龄的不成熟,因此在进行试验探究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得不到预先设想的那个结果,但是教师不应该急于指正学生,让学生朝着教师所预设的方向去思考和发展,而是应该让学生去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实验过后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学生可以在进行自我反思时,重新理清实验过程并从中发现原因,这种反思的学习方式会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收获的知识更多,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越好。
例如,在进行“电路连接” 的实验时,如果有的学生在线路连接好以后灯泡没有亮,教师不应急于批评或者是帮助学生寻找原因,而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灯泡不亮的原因。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反思总结出一下原因:老师所提供的电池没电了、线路哪个地方没有接好、电池装反了、小灯泡坏了等等,学生也可以通过反思来总结经验,在以后学习中再遇到这类问题,也会为自己的思考寻找思路,很快便会找到问题的根源。所以,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让学生从自己的反思总结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考试成绩更加重要,它会决定着学生以后的学习,使学生在追求科学知识的道路上提供很好的学习方式,让自己的科学道路更加平坦,更加具有条理性。
参考文献:
[1]蒋福明.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2):60.
[2]何紫亚.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菏泽学院学报,2014,36(S1):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