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飞云
摘 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满足了学生以任务中心,以实践为途径,以合作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任务设计与实践,小学生会完整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不仅促进了知识理解,而且还提升了探究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完成知识体系,变单纯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究知识,并借助活动任务提升实践能力。设计任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笔者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课堂任务设计要注重教学情境创设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借助一定的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触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这样会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任务设计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情境。
例如,在执教《剪贴图形》时,本课要求学生掌握复制、粘贴、缩放、翻转、旋转等操作。如何将这些操作巧妙隐藏在小学生们所喜爱的故事情节中呢?笔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课前通过PPT呈现故事内容:小白兔搬南瓜。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地里的南瓜熟了,兔妈妈让小白兔欢欢和西西去地里搬南瓜。地里有很多南瓜,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结在了平整的田地里,有的结在了斜坡上。咦,平整的田地里怎么只有一个南瓜?怎么才能出现更多南瓜呢?(复制、粘贴)。地里的南瓜怎么结的一样大?怎么把南瓜变得大小不一样呢?(缩放)斜坡上的南瓜我们怎么画出来?(复制、粘贴、旋转)欢欢刚走出家门,西西就从对面很远的地方回来了。怎么画出“对面”的西西呢?(复制、粘贴、缩放、水平翻转)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讨论,大家能够在任务的指引下进一步明确操作要求并最终完成设计任务。显而易见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训练了能力,丰富了情感。
二、课堂任务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小学生具有活泼可爱,乐于表现的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这一特点给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以此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学习《PPT动画设》计时,笔者提出在母亲节前一天为自己的妈妈设计一张电子贺卡的设计任务。任务完成后,笔者会通过家校平台将大家的“礼物”在母亲节这一天发送给你们的妈妈。母亲节后,我们还会进行集中展示活动。请大家在课下搜集并整理有关制作电子贺卡的素材(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这样的设计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设计潜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进一步融洽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母亲的情感,也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设计任务具有可操作性是指任务完成要尽可能在一个课时或不超过2个课时内完成。小学生刚开始接触计算机,在知识积累、操作熟悉程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均较欠缺。因此,教师要将操作内容细化,要结合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任务实践现学习、消化、巩固知识。
例如,在学习中文输入法时,教师可以以搜狗拼音输入法为例设计如下输入任务。
在这节课所安排的用输入法输入文字的任务中,由于文字内容较少,内容又是学生们所熟悉的《桂林山水》的节选,因此在一课时内较易完成。操作上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单字、词语、中文标点符号、书名号、破折号的输入方法。此次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同学不知道“淼”字的读音,造成了输入困难。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搜狗输入法的输入技巧,对于生僻字或者不认识的字,搜狗输入法提供了“拆字拼音”的新方法。如“淼”字,它由三个“水”字组成,在拼音时可以接连输入“shuishuishui”,则备选字中就出现了“淼”字并提供了拼音——miao。如此一来,像“犇”、“焱”等字的输入就迎刃而解了。如果输入“屈”字,将“屈”拆分成“尸”和“出”,先输入”u”,然后输入“shi”、“chu”即”ushichu”即可。
四、课堂任务设计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任务完成时,教师不要进行过多的干涉。要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组织、引导、启发、协调、激励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要采用“填鸭式”教学直接给出解决办法,而是鼓励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能否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百度答疑来解决。当上述方法均无效时,教师可以进行集中演示。一般情況下,以任务驱动为途径,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实践探究能力。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也会得到锻炼和熏陶。
五、课堂任务设计要体现知识的递阶性
任何知识在前后衔接上都具有一定的递阶性。因此,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到知识的前后关联性。任务既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又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还要体现循序渐进原则。如五年级开展的《制作电子板报》设计活动中,操作涉及文字输入、格式设置、插入图片、艺术字、图文混排、边框设计。本任务要求在2课时内完成,开展任务前,教师要求学生一定要熟练掌握简单文字处理操作(字体、字号、颜色、加粗)以及图片格式设置(裁剪、缩放、艺术化处理)等才能完成此任务。否则,在实践中学生只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无法完成预期教学任务。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任务设计中,教师统筹兼顾,全面谋划。要以解决任务为主线,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转变,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思考,勇于实践,收获成功。我们相信,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必将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杨艳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 2019年45期
[2]崔广军 简谈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新智慧》 2018年27期
[3]孙未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 《科普童话》 201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