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校企联动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0-10-21 21:58胡守国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9期
关键词:订单式中国制造2025背景

摘 要:“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对校企联动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本文立足于校企联动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中的问题,分析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思路,明确校企联动的关键点,并提出行之有效的促进校企联动的应对策略,以期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背景;校企联动;订单式;高职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前言:

“中国制造2025”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引发并实施的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鉴于这种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提出要深入研究订单式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中的关键。未来社会发展中,对校企联动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订单式培养”是未来校企联动中的重要内容。传统思维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技术含量不高,但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及专业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要实施订单式培养。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对其自身的专业定位、人才定位等进行重新审视,持续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提升人才的专业化能力。为落实好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订单式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创新性人才质量,要实现企业、学校、社会及学生等方面的联动,明确校企联动的关键点,建构其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订单式培养”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基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但有些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订单式培养”,认为自身所学习的知识和预想中的差异比较大,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培养效果;其次,对于培养成果的理解能力不够,认为失去了更多的可选择机会。这在某种意义上讲,订单式培养在初级发展阶段中,对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宣传不彻底,对自身发展并没有科学规划。这是高职院校在“电商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1]。

(二)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不足

学生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意识到创新品质的重要性,难以掌握工作实践中的具体方法。但大多都能意识到培养良好创新素养、职业技能、创新素养及人文素养等技能的创新人才,并且这些素养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践行。鉴于此,这需要高职院校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及方向[2]。

(三)“教育模式”选择的僵硬化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中,并非是所有学生都乐于接受“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有些学生表示应该实施教育多元化,为其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应用柔性培养机制。在实际人才培养工作中,由于可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模式”比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对电商岗位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实现就业与企业需求的衔接。这正是高职院校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建构的基本思路

(一)重要前提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电商人才培养模式要为社会发展而服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制造业不断朝着定制个性化、组织分散化方向发展,为传统企业决策方式、业务方式等提供了巨大便利。这在某种程度上对电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能有效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升其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在这种背景下,势必会应用到大量的电商人才,这对高职教育电商专业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考验。鉴于此,电商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这个目标,根据具体的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要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相契合,这是电商人才建构中的重要内容[3]。鉴于此,要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体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

(二)客观依据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相契合,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入手,为电商人才的培养提供客观依据。鉴于此,深入研究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是和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多方努力,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三)发展方向

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未来中的发展方向,应是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特色。鉴于此,要深入研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确保人才毕业后顺利适应岗位需求。

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校企联动订单式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创新招生主体,明确引进责任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校企联动订单式电商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招生引进、指导就业的全过程。然而,当前职业教育中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这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很难适应具体岗位的发展需求。鉴于此,职业教育要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提升其专业化能力,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据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在就业指导方面校企双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招生引進过程中,学校肩负着重要责任,确保生源数量的最大化[4]。鉴于此,在招生主体的创新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企业的责任,便于学生及家长更好了解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选择空间。

(二)指明用人标准,创新联动方式

校企联动的重要基础就是企业要明确自身的需求及标准,学校要结合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校企双方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科学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实训实践方式、教学内容选取、授课形式选择等流程,以实现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的预期目标[5]。校企合作的联动,要积极倡校企合作育人体系的建设,在电商人才的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实现校企联动合作管理的具体目标。从学校层面来讲,通过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建设为关键,建构起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体系。要建构学校领导层、二级学院、企业动态参与的联动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从企业层面来讲,通过建构校企合作交流反馈平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订单式的培养活动中,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

(三)定制专业方向,匹配合适企业

校企联动的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践行的基础就是要科学选择适合的专业,并在这个基础上持续延伸校企联动的深度,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其次,学校要对电商企业进行考核,评估企业的层次,比如领军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等[6]。同时,要与企业达成良好的伙伴共识,看企业提供的岗位是否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契合。作为产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面对“中国制造2025”发展新趋势,深入分析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大支持力度,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联动需要企业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确保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由专人负责,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划分,确保教师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其次,要建构起专项工作小组,对人才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创新成长的过程进行记录。校企联动效果的提升,需要充分发挥师资力量,与学校教师及企业师傅的指导实践具有重要关联,能有效解决实践教学、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派遣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有助于订单式培养效果的提升。此外,要拓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范围,以此提升联合培养的效益[7]。

四、“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订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长效机制

(一)建构完整的培训机制

首先,应打造专业化的第一课堂。在电商人才订单式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中的经验,建构起具有专业特色的学习课程培训体系,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适当增设电商专业的课程。同时,积极尝试模块化教学、标准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能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为电商人才的就业提供基础。其次,要建构创新实践的第二课堂。创新型人才的订单式培养,需要校企联动并不断深入,建构专业化的实践课程培训体系,在电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让其岗位化、具体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交流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实现校企联动订单式培养效果的最大化。第三,要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契合,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拓展学校培训的理论深度,满足新时代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8]。

(二)建构科学的评价机制

首先,要建构起严格的选拔机制。针对订单班学生的挑选要更加严格,在原有基础上合理划分选拔等级,包括理论及实践等方面的考核,为订单班教学奠定人才储备。其次,要建构科学的考核机制,校企联动过程中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实践考核指标,对学生综合能力及素养进行全面评价[9]。最后,建构科学的反馈机制。在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共同研讨学生实践、成长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升电商人才培养质量。

(三)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在学生进入订单班后,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社团活动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校企联动过程中,要合理设置奖学金制度,调动学生的发展积极性,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10]。最后,要发挥榜样模范的带头作用。通过为学生树立榜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升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联动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如果没有校企联动,那就难以确保职业教育的质量。伴随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校企联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在该背景下,企业的自动化改造持续创新;但国内制造业总体上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制造业革命。该战略是当今制造业发展的主旋律,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之路。因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校企联动订单式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找准问题及其难点,积极探索校企联动合作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洪鹏鹏.校企联动订单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及对策[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2):24-27.

[2]周瑾怡."校企联动、课证融通、行业为标、订单为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信息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36):100-101.

[3]刘颖.计算机专业三方联动"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8):132-133.

[4]陈泽艳,邹晋.校企联动助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以重庆市商务学校为例[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7,(5):78-79.

[5]陈泽艳 邹晋.校企联动助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以重庆市商务学校为例[J].江苏教育,2017,0(36).

[6]吴东平.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创新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科教导刊,2019,(20):60-61.

[7]张万兴,冯艳博,李润红.基于劳动力市场供需視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企业经济,2018,(6):91-95.

[8]张梅,刘文明.浅析高校日语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职院校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6):30-31.

[9]鲁畅.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 ——以沈阳师范大学日语专业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6):121-126.

[10]鲁畅.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以沈阳师范大学日语专业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6).

作者简介:

胡守国(1977年2月——),男,汉族,副教授,研究生,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从事电子商务运营、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电子商务安全研究。

★ 科研项目: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科研课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校企联动订单式电商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KY201916)成果。

猜你喜欢
订单式中国制造2025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跟踪导练(一)5
航运类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日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