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莲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网络课堂已然成为当前主流的教学形式,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而小学数学则是一门以抽象性和逻辑性见长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无论是构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课堂,还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辅助教学手段充实到教学中。而以信息化教育为首的多媒体教学法成为各科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渠道。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教学手段的单一性让本来就缺乏活力的数学课堂雪上加霜,同时,学生形象化思维和抽象性数学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转变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当前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信息化素养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增强数学课堂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其在多媒体情境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一、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够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單一、呆板的表现形式,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显著优势,改变知识呈现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会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首先,我会以多媒体图片进行导入,为学生展示一张由多个图形组成的“图形王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从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以此来引出课题。之后,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折叠长方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长方形的特征,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拨。进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让学生根据课件中图形的特征在课堂上画出图形,并挑选一名学生在课件上进行作画,并讲述这个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和归纳,以进一步加深认识。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否最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教学过程表现为“教师只管教,学生不会学”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法的积极作用,构建多媒体网络课堂,简化教学程序,加快教学节奏,扩大教学规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会以多媒体的手段来辅助教学。首先,我会以生活化问题进行导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以此来引出课题。之后,我会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内容,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进而,我再利用多媒体创设合理的情境,用三维动画展示物品平移和旋转的过程,并标注出相应的旋转对应点,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生成的过程,加深理解和记忆。最后,我还会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自主进行平移或旋转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加快教学节奏,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
三、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完整的评价体系是提高学生学习信心,丰富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创新评价方法,利用多媒体图画结合的显著优势,使教学评价更加趣味人性化,从而让学生能够欣然接受评价,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会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一方面,我会为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并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多媒体,绘制条形统计图。另一方面,我会根据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合理的评价,比如,我会利用多媒体设计“会动的小人”,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则给予掌声和肯定,对于作业表现差的学生则会以激励性的话语和动作为学生加油打气,以此来让学生在新颖的评价方式中不断获得学习的满足感,提高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不仅是新课改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本身的劣势和缺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利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凯丽.有效发挥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J].华夏教师,2019(03):14-15.
[2]吴爱妃.小学数学与多媒体技术融合的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0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