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坤 申崚博 李静怡 肖倩
摘 要:居民环保意识的高低与否是环境保护所需探索的内在问题,也有其相应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等方法分析了不同人群的环保知识和环境价值观及其影响因子。虽然藏区城镇居民整体环保意识良好,但环保行为有所欠缺,受教育程度影响尤为显著。基于对居民环保意识调查结果,从藏区的特殊性出发,有针对性的制定提升藏区城镇居民环保意识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环境意识;公众参与;宗教积极影响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她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她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她的权利。”马克思认为,无论人还是动物的生存都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的生活资料。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先后制定了《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等6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但是,对于居民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重视不足。因而,增强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对于建设美丽西藏显得格外重要。
国内有关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研究较多,但有关藏区居民环保意识的研究几乎没有。藏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的特殊性,环保意识提升对策不能照搬照抄,因此,通过本研究可以切实了解藏区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现状并根据其得出相应的提升对策,有针对性的提升藏区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对建设美丽、文明、和谐西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藏区城镇居民环保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山南、拉萨、日喀则三地居民发放共250份问卷,有效问卷238份,回收率95.2%,其中城镇居民占调查对象的87.4%,其中藏族占51.1%,汉族占44.9%;从受教育程度看,初中占3.4%,高中占4.6%,大专及本科占72.7%,研究生及以上占19.3%。通过对我区城镇居民环保意识及绿色环保行为进行研究,通过访谈、查阅相关文献并运用SPSS软件对回收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一)藏区城镇居民环保意识现状
1、居民对于生态环保的主体认识不到位
藏区城镇居民整体环保意识较为良好,但66.3%的居民对“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对改善环境问题没有什么帮助”持肯定或不确定的态度,说明大多数居民对于环保知识落实在喊口号,责任意识不强,认为环境保护是大事情,自己贡献不了多少力量,这是国家与政府的事情,对于生活方式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认识不足,以致不能认识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加以教育引导,充分让居民了解到其生活方式对于环境保護的重要作用,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基层”建设。
2、居民对于环境保护践行程度不高
藏区城镇居民明显存在思想态度超前,参与行为落后的现象。在“对怎么进行绿色环保的知识我不太了解,也不知道怎么做”的问题上,59.3%的居民持符合或不确定态度。因此,说明藏区城镇居民对于绿色环保尤其如何践行知之甚少。大多数居民只停留在辨别绿色环保标识,知道绿色环保行为能改善环境的层次,仅停留在“知”未落实到“行”。比如在湿地保护与雾霾防治方面,居民虽然知道其重要性,但是大多数居民认为这是国家与政府的事情,并不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其起到的作用;对于对自己身体健康或切身利益产生影响的环境问题较为关注,但对于野生动物保护、湿地保护等深层次环境问题了解较少且参与积极性不高。故要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让居民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提高其环保意识固然重要,但更多地要让居民了解环保知识,知道如何环保并落实到生活与行动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藏区城镇居民环保意识水平有差异
通过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职业因素主体间效应显著,受教育程度主体间效应显著,交互作用显著;对于“我能辨别商场中的节能家电”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对改善环境问题没有帮助”问题汉族明显好于藏族。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之间差异尤为明显,受教育程度高的环保意识水平明显较高,到其环保行为参与仍有待提高。
(二)藏区城镇居民环保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影响藏区城镇居民环保意识的因素主要有三。其一,民族。汉族被试由于其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层面较为理想。其二,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差异尤为明显,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环保意识较强,其是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结果。其三,职业。教师和一般工人或商业服务人员好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职业要求和与环境接触程度上前两者较高,因此致使其环境保护意识较其他职业。但环保意识只是促使环保行为产生的一个前提,真正促使居民产生环保行为还行从多方面去引导。
三、生态文明背景下藏区城镇居民环保意识的塑造
(一)利用宗教积极影响塑造藏区城镇居民环保意识
藏传佛教素来就有“慈爱众生、保佑万物”的生命观和生态观,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世间万物是一种相合共生、互为缘起的关系,爱护地球、维护生态、保护环境、倡导绿色文明,是每个藏传佛教信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践行“人间佛教”最好的体现。因此,可以利用藏传佛教的积极影响来对藏区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进行塑造:弘扬藏传佛教优良传统,全面发掘藏传佛教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理念,影响居民积极参加环境保护;引导居民发扬勤俭朴素的传统美德,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倡导节约用水、用电、用纸,使用一次性用品,绿色出行,减少污染;引导居民遵守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卫生,倡导人与人友好交往,共建美丽、和谐、文明家园。切实利用宗教积极影响将居民环保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美丽西藏建设添砖加瓦。
(二)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环保NGO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就是非政府部门,指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包括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环保NGO对于切实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可以让居民参与进去,更好的了解环境保护,并形成良好的环保社会氛围。城镇人员较为密集,因此环保NGO的影响力也将更为可观。环保NGO在西方国家数量众多,波及范围也较为广泛,近年我国环保NGO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是藏区环保NGO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我们要通过培育环保NGO让居民参与环保、体验环保、宣传环保。首先,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制度来鼓励环保NGO的成立,由自上而下型逐步转化为自下而上型甚至外部输出型,以更好促进藏区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并形成良好氛围;其次,可以搭建并完善社区环保平台,推选“环保领袖”,鼓励社区公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中,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最后,建立环保NGO体验团,让其深入各类学校、社区,让其通过系列学习、亲身体验、交流讨论等真正认识环保NGO,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其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形成一种基本道德准则。
(三)充分发挥学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本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对于居民环保意识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重大。在基础教育当中,应以渗透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其学会爱护、保护环境;同时,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會的中坚力量更该以身作则,在大学教育中应增设有关生态环境的公共基础与选修课程,以此加强学生的生态知识水平,开展相关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环保公益组织、研究性课题等,以更好提高其环境价值观。
(四)完善大众媒体引导机制
随着新媒体与自媒体等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在我国环保事业与低碳经济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大众媒体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传播平台,它对于居民环保意识提升具有覆盖性广、互动性强、新颖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影响力较强、易于被群众接受等优势,可以在公众舆论中寻找话题切入口,用易于被群众接受与理解的方式进行报道宣传,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舆论的力量,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使得大众媒体在切实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增强其环保行为中发挥出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文娴.我国环保NGO发展不充分的原因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6(12):55-60.
[2]王维维. 生态文化视域下我国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研究[D].渤海大学,2017.
[3]化秋平.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C].渤海大学,2017.
[4]武慧敏.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C].北京交通大学,2017.
[5]段雪怡;郝芳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师,2018,No.349,41-44.
[6]林娜.低碳经济环境下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No.168,153.
[7]吴坚扎西.西藏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举措[J].西藏科技,2004,32-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