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教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深刻阐述了“立德树人”之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石鼓区积极探索新方法,把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和德育工作的开展完美结合,抓实抓细抓小,力求触及灵魂、滋养生命、形成习惯,切实引领广大青少年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促进各学校德育工作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竞相发展。
一、运用综合素质指标体系,构建养成教育框架
2012年市教育局开始对全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进行抽测,每次抽测均有监测报告,其中综合素质指标体系从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五个方面诊断了抽测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情况,针对质量监测结果体现的问题,我们把养成教育作为石鼓区德育工作中心工作来抓,构建了新的养成教育框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一是精抓课题研究。教育局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早在2011年成功结题,并被省教科院综合评定为“优秀”等级。同时,要求各学校围绕养成教育主题,开展子课题研究,其中合江小学《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成果荣获第七届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二是制定有效方案。近年来,石鼓区先后制定并下发了《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细则》,《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考核方案(试行)》、《关于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等德育管理制度,在《衡阳市中小学养成教育实施方案》下发后,又指导和督促各中小学、幼儿园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教师文明用语与文明忌语》、《师德评价考核方案》、《班主任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让教师有礼可明、学生有样可学,为深入开展养成教育“怎样培养人”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创编特色教材。除统一订阅的《养成教育读本》外,全区大部分学校还结合各自办学理念,精心创编了养成教育校本教材,极大丰富了养成教育内容,并形成了各自鲜明特色。人民路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校本教材,分上下两册,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将传承五千年的120个中华传统美德经典故事汇编成集,教育孩子们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争当新时代好少年。五一路小学:《国学启蒙读本》校本教材,精选中华传统文学《三字经》、《弟子规》、《古诗十八首》等国学精篇,结合名师简洁的赏析点拨,融文化的民族性、教育的时代性、孩子的发展性、学习的趣味性于一体。下横街小学:《每日一诵》读本,内容包含国学篇章、衡阳文化、学校文化三部分内容,通过每日诵读,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思想感情,养成知廉耻、讲礼仪的好习惯。四是明确教育主题。养成教育一月一主题是多年来石鼓区德育工作的创新和特色。养成教育每月一主题,各校围绕活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时总结上报。
二、运用质量检测结果,建立养成教育管理网络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在学校,但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熏陶。近几年的监测报告建议中都会提及加强音、体、美、思品等专职教师队伍的培训,根据这一建议,石鼓区坚持多措并举,着力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龙头,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共同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将养成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取得实绩。
一是高度重视养成教育队伍建设。在区教育局的部署和指导下,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具体职责细化到每个工作岗位。为更好地开展养成教育,近年来,石鼓区在德育队伍建设上动了不少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外出学习取经:多次组织德育管理者和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取经,先后到长沙马王堆小学、砂子塘小学学习校园文化建设、掌握育人之道。现场经验交流:多次组织召开全区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编写并发放《石鼓区中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资料汇编》。观摩学习培训:多次组织召开中学团支部书记、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培训会,观摩主题大队会,参观少先队资料,聆听主题讲座。
二是积极创建“养成教育示范学校”。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进,每年年底,区教育局都要根据各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和平时工作监测情况,评出全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养成教育示范校(园)。
三是把握德育第一课堂,家庭教育重引领、作示范
“家庭是德育第一课堂”。我们要求各学校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QQ群等方式,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四是营造德育大环境,社会教育讲联动、求实效
全区45个社区实现了文化中心、学习中心全覆盖,30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同时高标准建成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并全部免费开放。公安、交警等部门共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运用监测调查问卷,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每年教育质量监测调查问卷侧重点不同,我们抓住重点,针对问卷分析,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特色活动。
一是持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2017年-2019年,历时几年的探索和不断实践,形成了“一校一主题 一校一特色 传统文化润校园”的德育工作品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我的家风故事”、“英雄在我心中”、“小小传承人”、“寻访红色足迹”
“小小百家讲坛及墨香书法”6个主题,从人民路小学教育集团、都司街小学教育集团到同兴路小学、进步小学等薄弱学校辐射全区9场持续性传统文化德育现场活动,在师生、家长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衡阳晚报2年2次专题报道,中国文明网、湖南红网、衡阳新闻网、衡阳电视台、衡阳新闻联播、衡阳晚报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近80余次新闻报道,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反响热烈,收效颇多。
二是狠抓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促优质品质养成。一是开展全区性的规范守则教育活动。2019年4月1日,在角山三星举行了“践行《守则》 美我家乡”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学《守则》、知《守则》、遵《守则》,做到知行合一,努力克服和改正有违《守则》规范的言与行,力争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优质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创新德育工作检查方式,采取“切片”观察法,以小见大,听、看、查、访、问等形式相結合,以学校教室、走廊、操场、厕所四个点为考评窗口,对我区各中小学日常行为习惯进行重点抽查,评出“最美孝心少年”、“美德少年”、“新时代好少年”等榜样人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评价观、价值观。
通过石鼓教育人的艰辛努力,谦恭有礼、文明守信、仁孝创新已成为石鼓学子的“身份证”,全区教育事业也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先后荣获湖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建设教育强区先进集体,连续两次被评为省级教育督导评估优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