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珍爱 潘薇
【摘 要】目的:观察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红外线理疗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腹部手术后患者82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3 例。对照组术后常规禁食或胃肠减压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吴茱萸研末穴位贴敷联合红外线理疗治疗。观察 2 组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排气、排便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90.6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9.48%(P<0.05)。结论:应用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红外线理疗能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 红外线理疗; 腹部手术; 胃肠功能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263-01
腹部手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是胃肠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肛门排气排便停止等。缘由患者受手术创伤、麻醉及术后疼痛等因素作用导致腹腔炎症、电解质紊乱等,从而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已成为非心脏术后首位并发症[1]。目前,西医临床在改善腹部手术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方面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案。研究显示,中医药干预对促进腹部手术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有其独特的优势[2],而中药穴位贴敷其中有效方法之一,具有理气通腑,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的作用[3]。笔者所在科室对腹部手术后患者采用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红外线理疗治疗,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8年6月—2019 年6月收治的82例腹部手术患者,均为首次行腹部手术,依从性良好,无皮肤破损或中药过敏。排除术前肠梗阻、术后留置鎮痛泵、病情危重而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82例患者中阑尾切除术25 例,胆囊切除术 20 例,胃肠穿孔修补术18例,胃癌根治术10例,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术 9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39例中,男 22 例,女 17 例,年龄 18-76 岁,平均42.3岁; 治疗组43例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19-73岁,平均43.5 岁。2 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术后常规禁食或胃肠减压,给予抗感染、维持酸碱平衡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吴茱萸粉用蜂蜜及无菌水调成糊状,平摊于天灸贴上,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将天灸贴敷于贴于神阙、中脘、关元、气海等穴位,贴敷时间为6~8 h,1 次/d,连续使用7d;并将红外线灯提前预热,灯与照射部位的距离设置在20~30cm,依据患者对温度的耐受程度将红外线灯高度进行调整,每次照射30 min,每日一次。
1.2.2 护理:①贴敷操作护理及注意事项: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要求敷贴固定牢固,防止药物脱落,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绷带固定贴敷的药物,贴药时注意保暖。揭去药物时要清洁皮肤,注意观察患者贴敷局部皮肤有无破溃、灼热、潮红、皮下瘙痒、水泡等过敏情况,若有及时除去贴敷药物,必要时给予抗过敏治疗。为避免发生感染,对皮肤红肿破溃者忌用药物贴敷。检查红外线灯功能是否良好,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随时调节温度,防止皮肤烫伤,如有皮肤疼痛、头晕、胸闷等不适及时停止操作。②饮食及生活护理指导:胃肠功能恢复后指导患者调节饮食,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易消化食物,拒绝进食过饱[4]。指导患者做腹部按摩、自主收腹及抬臀等,促进肠蠕动。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温湿度适宜,室内经常通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③心理护理:患者因腹痛、腹胀等不适容易产生各种焦虑和紧张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安慰患者,向患者讲解治疗目的及方法,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2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时间。②记录2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24 h 内听诊肠鸣音 1 次 / h,腹部听诊区闻及 4 ~5 次/min肠鸣音则为肠鸣音恢复正常[5]。③2组满意度调查[6]: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总满意度=(很满意+满意)例数 /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PEMS3.1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取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切口恢复良好。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排气、排便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43例中,很满意23例,满意16例,一般3例,不满意1例,很不满意0例,满意度90.69%。对照组39例中,很满意15例,满意16例,一般5例,不满意2例,很不满意1例,满意度79.48%。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腹部手术患者由于麻醉、手术的创伤、术中牵拉肠管、术后禁食、术后镇痛及活动减少、胃肠激素调节紊乱等因素不同程度的抑制了胃肠蠕动,从而使胃肠功能不能及时恢复。若胃肠功能不能及时恢复,容易导致肠麻痹、肠胀气、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如果病情加重,肠麻痹可能会发展成为麻痹性肠梗阻,使机体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肠内毒素不能及时排出,肠腔及腹腔压力增高,腹部切口裂开或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疾病恢复。因此,如何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及时进食,对于改善机体营养,增进肌体抵抗力,促进切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已成为外科的重点研究问题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腹部手术后由于手术损伤元气,气虚血行不利或手术瘀血致血脉瘀阻、内生湿热、气机不畅、腑气壅滞,六腑不能传化,升降功能失调,腑气下行不畅,致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出现肠鸣音消失、排气、排便停止等症。本研究所用中药吴茱萸性偏燥烈,气味俱厚,适宜外治,具有散寒止痛、温中理气之功效;《本草备要》谓其利大肠壅气,通过穴位疏通脏腑经脉,暖肾温脾,下气降逆,可疏导脏腑气机,而且吴茱萸局部用药药效持久,可直达病所,从而达到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目的。在选穴方面,我们选用神阙穴、中脘、天枢、气海穴。神阙是任脉的要穴,该穴既可回阳救逆、培阳固本、益气固脉,又能滋肾阴、调冲脉、益精血。《针灸大成》谓“神阙治腹中虚冷,伤败脏腑,肠鸣泻利不止,状如流水声”。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可有效缓解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促进排便功能;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具有促进与改善胃肠道功能,增加肠蠕动而排便;气海穴主治水谷不化、腹泻、痢疾等症,中药贴敷该穴可刺激和促进肠蠕动。此外,我们还配合红外线理疗治疗,红外线的热效应能够扩张血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药物经皮吸收进入体内,同时利用热效应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组织肿胀及疼痛,红外线可以提升机体免疫能力,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两者配合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排气、排便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90.6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9.48%(P<0.05)。说明应用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红外线理疗能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禁食时间,降低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王磊,朱珲莹,何健卓,等.加味黄连解毒汤灌肠联合电针干预对重症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8):966- 970.
洪友兰.艾灸联合热熨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新中医,2016,48(4):67- 69.
王清凤,姜丽娟,黄娟,等.中药穴位贴敷对腹部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6):124-125.
胡燕.中药外敷在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3,19(10): 128-129.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74-177.
刘阳.分级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满意度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1):112-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