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彪
摘 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的重要学科就是语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出关键词并领悟文本含义。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让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课文进行想象和体会作者情感也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不断积累优美的语言,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灵活运用这些优美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迁移运用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案例分析
引言: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都蕴含着作者的真实情感,是其知识的结晶。教师在教授学生文学作品期间,一方面需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文章的表面含义,另一方面还需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本文将以《琥珀》《白桦》为例,对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转换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局限于口头的讲授,并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最终领悟文章的含义。
一、通过关键字词,感知文本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文字训练。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材料是由字词构成的,小学时期的学生语言水平并不高,还是一个积累语言的阶段。因此,作为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文字教学和训练,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素材[1]。
深度学习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但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锻炼他们的基本技能也很重要。例如,教师在开展《琥珀》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读到“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这句话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这句话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从哪里看出来的,并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翻腾和怒吼这类词语进行积累,让他们在日后的写作中得以利用。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找出文章中有的修辞手法并用这一修辞手法进行造句。在课堂上,教授不仅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2]。
二、通过朗读进行想象,体悟情感
让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融入到语文情景当中,一起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在进行《白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白桦的特点分别代指什么优秀品质,接着与学生一起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最终让学生深刻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延伸,让学生通过白桦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三、通过素材整合,拓展视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查询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期间,就可以灵活运用课外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并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师可以在课程内容讲完之后,在学生认识和理解文章内容之后,为学生提供课外的相关文章,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在资源拓展方面,教师需要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课外相同类型的素材进行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相同素材的文学作品,不同的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和描写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会课内知识,还可以对新的文章素材进行阅读,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还增加了学生对课文认识的深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3]。
四、提升能力,强化效率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批判、整合和迁移的学习方式。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留作业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小练笔的作业,让学生写下对课文的理解。由于不同的學生,其思维方式也大不相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多种多样,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将优秀的小练笔拿到班级中进行展示,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此外,教师阅读学生小练笔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学习学生们多元化的解读,拓展自己的思维,进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可以不断地革新自己的教学内容,那么其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课程中,教师积极引领学生理解文章含义,领略文章情感并感受文章的深度,促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可以逐渐走入作者的心灵,进而实现深度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莹.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何欣.深度教学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8.
[3]杜小琴.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文本选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