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网络优势进行“递进式”阅读教学

2020-10-21 10:53王正霞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王正霞

摘要:借助网络优势,采用“递进式”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让教者、读者、作者、编者四心相融,让读者拥有自己的感悟。

关键词:媒体课件;阅读对话;心灵相融;思政教育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形成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多媒体的展示直接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吸引着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对阅读有着渴望,而学生的积极主动反过来激励着老师不断地去研究。我通过学习、总结、提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递进式”阅读。这种阅读模式能事半功倍地提高阅读效率和能力。下面我就以《理想的风筝》为例谈谈我的阅读教学。

一、以读者与作者对话,明确文本的情感价值

1.作者之心

《理想的风筝》的作者苏叔阳(1938-2019),当代作家。自1993年患癌症以来,他拖着病体陆续写下了300多万字的作品,(课件1感受精神面貌)他这种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是来自文中的“刘老师”。(课件2认识刘老师)

文中刘老师的“身教”和“言教”在儿时的作者心中播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并在他的体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作者想把恩师的“可贵精神”让更多人传承下去,所以写下了这篇追忆性的文章。教学时我引领学生从细节处阅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情感价值。

2.读者之心

我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回忆,品悟文中“三件事”,一起走进刘老师。

(1)“笑谈腿疾”一事,你读到了怎样的刘老师?师生交流:

生①:我读到一个幽默的刘老师。

生②:我读到一个笑对人生的刘老师。

师:(课件3品重点词)同学们听后为什么“笑了”?笑后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和“尊敬”呢?

生③:我们是“笑”他的幽默风趣;“酸涩”是因为我们充满着对他的理解和同情;而“尊敬”是因为我们觉得他坚强、乐观、风趣,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师:是的,刘老师不但是我们的榜样,也是作者的榜样,更是作者的写照。

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认识刘老师,走近刘老师,感同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2)“旋转板书”一事,你又读到了怎样的刘老师?(课件4感受板书不易)这段描写里有几个“转”分别读什么音?你们觉得刘老师板书轻松吗?师生交流:

生①:我读到了他的敬业。

生②:我读到了他的身残志坚。(课件5感受艰难)

师:刘老师的工作态度触动了作者的心灵,也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谁来读一读,表达一下作者的感情?

这样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阅读感悟,让学生走进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促使读者和作者合二为一,从而传达文本的情感价值。

(3)“放追风筝”一事,你又读到怎样的刘老师?师生交流:

生①:刘老师认真细致、心灵手巧。

生②:刘老师喜欢自我挑战。(课件6感受自我挑战)

生③:刘老师对生活充满热爱,自强不息。(课件7感受生活态度)

师:刘老师为什么要亲手放?又要故意撒手,再去追?

生④:刘老师想用亲身经历来教育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

生⑤:我们被刘老师身残志坚的品格所感染。连残疾人对生活都这么有信心,何况我们这些健全人呢!

师:是的,刘老师的身教胜于言教,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课件8感受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此时刘老师没说话,但他心里会想什么?

生⑥:风筝你飞吧,你载着我的梦想飞吧!

生⑦:劉老师放的不仅仅是风筝,他还放飞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放飞了对学生成长的期盼。

师:(课件9明确课题含义)课文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为题?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是啊!此情此景使读者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一个失去左腿的人,完成这些动作多么困难呀!而他甜蜜地笑着,追着,全然不顾,他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积极乐观、顽强执着。这样的身教真是润物细无声啊!

这“三件事”的教学,我引导学生逐层感悟,层层推进,向文本更深处漫溢,让读者之心与作者之心相知相融,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快乐。

二、以教者之心与编者对话,传达文本的教学价值。

《理想的风筝》一文,编者的意图首先是要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这是文本的教学价值。

编者的意图一:即是语文的人文性。这一意图我在引领学生阅读“三件事”的过程中已经递进式深入领悟了,尤其在“为什么写”这一点品味得更为透彻。编者的意图二:即是语文的工具性。好的语文课就是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完成。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在“递进式”阅读中悄无声息地完成编者的意图二:

1.弄清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师:课文分别通过什么事来表现刘老师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的?又分别抓住什么来表达的?

师:课文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师:(课件10)小结写人物的方法。

此时,学生沉入文本,走进人物,感悟作者,学会表达。这样学生既学会阅读又学会表达,至此语文的“学为所用、学以致用”的工具性得以渗透,这是读者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者教学的最佳效果。

2.传达编者的思政教育观。

编者选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体会刘老师的高尚品格和学会写人的表达方法,更深层的是要学生学会自信乐观、努力奋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文中的刘老师依靠那根“拐杖”教育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也传承作者的精神。接着我讲了一个真实故事来教育学生:南京樱花大道边几个残疾人在为游客画像、写字,其中一个带着黑礼帽的画师吸引了我的眼球,他被大火严重烧伤,(课件11图片,感受画师的外表与内心。)这样的“外表”技艺却那么娴熟、高超,深深地震撼了我。他虽然残疾了,但内心是阳光的,他尽自己的所能给游客带来快乐,给社会创造了价值。同学们,相信自己,只要努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战胜不了的挫折,活在当下,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学生听后不约而同地鼓起掌,这掌声既是对画师的敬佩,也是对自己的鼓励。就这样编者的教育观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心里得以渗透。

此刻,借助网络优势进行“递进式”阅读《理想的风筝》,使教者、读者、作者、编者四者相融,读者发展了个性,同时文本的情感价值和教学价值也得以落实,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