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往教学多受限于应试教育,课堂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多为强调学生的分数,反而忽略了知识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尤其是年级较小的学生学习知识,其关键在于过程中的感悟,在于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能力,以知识促发展,以知识促思维。对此,本文也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找寻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新课标背景
在过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大都固守传统的思维方式,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相对封闭。其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其二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十分被动,课堂氛围十分枯燥和乏味。一些学生甚至出现了厌学的现象。以此,本文针对问题,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谈。
一、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在日渐成熟,并不断走入小学数学课堂。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教学能够同时利用视频、声音与文字展开教学。在教学的形势上更丰富,在内容上也更有趣。并且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年纪较小,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但与此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发散注意力,将经历投入于与学习无关的事物上。对此,课堂情境的构建一来是提高知识学习的体验,二来也是培养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新集中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知识点时,其关键在于让学生了解图形的定义。特点与性质,并未之后的面积、体积公式学习打好基础。那么,在教学中,教师便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有着自己的形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说说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長方形。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图形进行转化、折叠变成新的图形,让学生了解图形间是如何转化的,从而有效构建课堂氛围的同时,也能够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
二、理论结合实际,从生活中创建情境
知识原本来源于生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知识的最终的归处也必然是生活。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现实生活中找寻素材,构建情境。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减法》、《倍的认识》这些知识点时,教师便可以从生活中创建一个情境,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如学生都喜欢的联欢会、运动会便是一个很好的素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做出如下假设,假设我们要召开联欢会了,那么都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呢?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会说,要准备水果、饮料、小零食等。有的则会说要准备游戏道具、窗花等。那么教师便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我们假设联欢会要准备水果若干、饮料若干、零食若干、游戏道具若干。但现在已知小零食的价格是3元,饮料的价格是零食的2倍,水果则是饮料的3倍,游戏道具又是水果的2倍。同时,在满足了一定条件后,还会适当地优惠减少价格。那么在学生手中有已知钱数的情况下,能够满足所要买的所有物品呢?如果能满足,还会剩下多少?这样一道问题本身来自学生喜欢的事物,借此来创建课堂情境,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变得更活跃,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设置疑问,构建探索性情境
数学学科因为自身特点有着较强的难度,但是在难度背后也有着较强的趣味性。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固定,数学往往呈现了更多的可能,而承载这些可能的则是各式各样的问题。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问题,让它变得更有趣,而不是更枯燥则至关重要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探索性的问题来构建情境,并将数学知识加入于探索性的问题当中,鼓励学生去竞争、去合作、去思考。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玩一个侦探小游戏,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很厉害的小侦探,但现在有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侦探们的帮助,同学们愿不愿意帮这个忙呢?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的热情很快就会被调动起来。然后教师在将数学问题经过生活化与趣味化包装后,以侦探问题的形势呈现于学生面前。当前要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而在面对问题时,学生们可以“单打独斗”、也可以与人合作,共同完成问题。可以发现,在这样的问题包装下,每一位学生都变得很有热情,都希望自己能够找打答案,那么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丰富教学形式、理论结合实际,从生活中创建情境以及设置疑问,构建探索性情境等一系列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意在从多个角度出发,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适合的场景,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传强.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谈[J]. 祖国, 2016(19):228-228.
[2] 蒋曙芬.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才智(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