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与风险控制途径研究

2020-10-21 06:08桑伏松
理财·财经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财务核算风险控制行政事业单位

桑伏松

摘 要:伴随我国财务改革的大范围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和完善也应同步进行。财务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可以有效防止财政资金的不必要浪费及贪污腐败问题,从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解决行政效率低的问题,然而,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核算仍存在很多风险问题。对此,本文首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风险的具体途径,以期为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风险控制;途径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类单位,其对社会发展具有较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国库支付方式的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方式也需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怎样使财务资金得到灵活应用、使财务核算价值得到有效发挥,是当前时期行政事业单位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风险

(一)原始凭证票据管理不严谨

原始凭证填写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财务核算而言是最为基础的一个工作环节,同时也是财务核算形成风险几率最大的一个环节。现阶段,一些單位对原始票据填写工作的监管变得非常散漫,导致信息准确性在不断降低。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工作人员没有保证票据的完整性,在填写票据时可能会错填或是漏填一些信息,如此就会造成原始票据信息完整度不足。其次,工作人员填写票据信息时对内容的客观性根本不重视,这一问题同样非常严重,当前有很多原始票据上的业务项目和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如此会造成整个项目失利。还有一些单位并未依据标准和相应规范来开具正式发票,使用的都是收据或者是过期的票据,如此使得操作方法严重落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财务人员在报销票据时,会因缺少专业鉴别能力,造成原始票据实效性不足,这一问题同样也是致使财务信息不真实和失误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1]。

(二)账簿记录不规范

财务账簿是由固定格式且相互间存在关联性的账簿构成,财务人员主要是按时间顺序,分类记录整个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及单位各类经济业务。财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是财务核算工作最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是使财务凭证与财务报表形成有效连接的纽带环节。记账凭证审核通过的前提条件是登记账簿,一般情况下,财务人员都会因办事不认真,或是专业素养低、判断失误及对业务情况不了解等原因,造成凭证填写错误,在财政一体化支付与财务系统中,这样的问题一定会造成财务账簿登记出错。此外,财务记录整体核对不严谨,造成管理与控制出现误差,还会出现资金调用不清的情况,如此便会造成资产浪费或流失。此外,一些单位在记录整个账簿的过程中,通常不会将固定资产记录在内,而所谓的固定资产台账中体现的只是购入部分,销毁和报废的部分并未清楚及时地呈现出来,这种情况也是造成账目不实的主要原因[2]。

(三)财务报告编写不全面

财务核算就是对现阶段已存在的一些经济业务进行不断且全面的高度呈现与监管所进行的一项工作。但是,在大部分财务核算报告中,财务人员对某一时间内财务收支情况给予呈现与记录时,所获得的核算资料通常都不完整,如此便造成财务报表准确性降低,财务报告内的一些信息无法真实全面地呈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的实际情况。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风险控制途径

(一)健全财务核算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其财务核算制度如果不完整,那么在实施财务管理时一定会出现问题,从而对单位内的财务核算效果产生影响,如果情节严重,就会形成财务风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结合实际情况来不断优化和改进财务核算管理相关制度。首先,对单位内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从中找到制度不合理的根源,同时依据单位具体情况,不断优化财务管理工作。其次,将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落实到位,做到将工作任务下放到具体某个人,防止单位中财务管理责任划分不合理的问题,充分发挥财务制度的作用。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核算工作时,为确保财务核算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需对财务信息审核机制进行不断完善,防止由于财务信息漏洞造成单位经济风险[3]。

(二)加大资产管理力度

不断加大资产管理力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言,可起到约束性作用。如果资产管理存在问题,一定会使单位财务工作有失规范,同时还会使国有资产流失,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不断完善资产内控制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需不断完善本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通常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核算时,需遵从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同时互相约束的原则,由此保证财务核算正常有序运行。另一方面,为避免财务风险形成,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一定要保证自主性和独立性,由此使岗位及权责都能实现分离,防止单位领导及多途径行政审批制度的不必要干预。

(三)完善财务核算监督机制

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主要包含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单位中潜藏的一些风险进行及时的分析与预测,在平时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对风险进行随时的监控,同时作出及时的处理,将因风险导致的损失管控在本单位可以担负的范围内。而外部监督指的是财政和审计两个部门充分发挥审计和检查的效用,如发现单位的财务漏洞,就要及时要求单位进行改进,以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正常发展。

(四)调整财务核算体系

一方面,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人员配置上,需科学设置岗位,做好职权的划分工作,同时各岗位间需互相约束和监督,对不相容的岗位需相互分离,例如,出纳岗位的人员不可以兼职会计的档案管理和稽核等工作,也不可以从事总账和非货币的账簿登记,由此形成健全且科学的财务内控体系,最大程度降低资金流失风险,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设置专职的审核人员,同时需确保审核人员和出纳及会计不可是同一个人,从而使会计凭证实现规范化,不断提升内控水平。此外,在审核工作中,审核人员必须对原始凭证进行仔细的审查,以确保其真实性及完整性[4]。

(五)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第一,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可利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创建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团队,严格依据要求开展财务核算工作,提升财务核算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第二,行政事业单位需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考核,以提升从业门槛,从而筛选出业务能力强且工作能力强、具备一定职业道德的专业财务人员。此外,针对岗上人员也需加强培训,激励单位财务人员积极参加会计师的等级考试,提升财务核算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第三,行政事业单位需提升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并不断完善单位财务核算体系。

三、结语

在国库支付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体制不断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清晰,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还是一般职员,都需提高对单位财务核算风险控制的重视,并及时树立廉洁理念,主动加强财务监督,强化资产内控机制建设,推动单位内部财务核算工作正常有序进行,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婷婷.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与风险控制途径[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9(24):88.

[2]汪海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与风险控制途径[J].财会学习,2018(31):62,64.

[3]翟阳.探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J].财经界,2019(21):138-139.

[4]张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策略[J].财经界,2016(27):197.

猜你喜欢
财务核算风险控制行政事业单位
浅析“营改增”政策对电力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论煤电企业财务核算的常见问题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