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琴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和追求也越来越独特,尤其是在音乐方面。为了更深层次的追求音乐,必须了解一下每首音乐的写作构成即曲式结构和它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通过分析《八月-收获》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探讨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八月-收获》;曲式结构;文化内涵
一、作者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是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俄罗斯乐圣”。他幼时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在他所写的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等方面都留有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子。他一生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四季》是在他创作的第一阶段所写下的钢琴小品曲集,《四季》包含了围绕一年景色不同的十二个月而写成的十二部钢琴曲,其中《八月-收获》就是它所包含的第八首乐曲,描写的是秋天丰收的场景。
二、曲式结构
(一)曲式图
(二)文字表述
《八月-收获》这部钢琴曲是由首部、中部和再现部构成的再现复三部曲式,主调b小调。
1.首部
首部(1-67)是由A乐段、B乐段和A1乐段三部分构成的非方整型的转调的变化再现单三部曲式。A乐段(1-24)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由一个4+4的a乐句和它的重复乐句a1构成的8+8的方整型平行乐句;第二部分是对第一个乐句前四小节的高八度变化模进的8小节的a2乐句。该曲的前四小节明确了作品的主题,旋律声部以77#6 55#4的下行级进发展为主,两个内声部在节奏和旋律进行方面形成了级进下行的呼应关系, 低音旋律声部以主音b持续发展为主。
a乐句(1-8)是由4+4的两个乐节构成的对比性乐句,a1乐句(9-16)是a乐句的重复性乐句,主要运用了主调b小调。a2乐句(17-24)是由4+4的两个模进乐节构成,第一个乐节是对主题的高八度模进,第二个乐节是对主题的上四度模进的展开发展。A乐段的调性极不稳定,从b小调转向下属方向e小调又转回b小调,终止在b小调的主和弦上,形成收拢性终止。B乐段(25-36)是12小节的乐句性乐段,调性转入主调的属方向a小调上进行,在第31小节处转回b小调并以属七和弦结束中段。再现段A1(37-67)音乐材料是从a1乐句开始进行分裂扩充,最后形成完满性收拢终止。首部的调性呈T-S-D-T的主、下属、属到主的收拢性布局。
2.中部
中部(68-129)是由C乐段、D乐段、C1乐段和连接四部分构成的再现单三部曲式,属于三声中部。C乐段是由c+c1两个平行乐句构成8+8的方整型平行乐段,c乐句的开始调性转入主调的关系大调D大调中进行,c1乐句转入近关系调A大调,并且旋律也转向下方声部,与前乐句主题形成倒影关系。在82-83小节形成k46-D7-T的完满终止。D乐段(84-99)是一个16小节的乐句性乐段,88-91小节是对前4小节的上三度模进,92-99小节是对前四小节音乐材料的分裂发展。再现乐段C1(100-116)是对C乐段的简单再现并终止于D大调的主和弦形成收拢性终止。
连接部(D1乐段)(117-129)节奏型上模仿A乐段,形成了对再现部的期待感;音乐材料上是对D乐段材料的模进发展,低音一直在主调b小调的属和弦上,形成属持续与属准备的过渡感。
3.再现部
再现部(130-199)整体上是对首部的完全再现,调性回到主调b小调,在临近结束时为增强乐曲的结束感出现持续的主和弦进行,使乐部的结构长度扩充了2小节,形成完满终止。
终上所述,此曲为三声中部式非方整型再现复三部曲式,调性布局呈T-S-D-T-D-T-S-D-T的收拢性分布。
三、文化内涵
通过对《八月-收获》这部作品曲式构成的分析 ,我们了解到这部作品描写的是一幅繁忙的劳动场景。首部和再现部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及不断地跳音很形象的勾勒出人们在田地里紧张而又繁忙的秋收劳动.
中部运用大量的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二分音符以及很多大连线奏出了丰收季节劳动人民的喜悦。因此,不管是来自于中国的音乐还是来自于别国的音乐,它们之间没有国别,没有边界,都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音乐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