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章赛
摘 要:劳动教育要有效开展起来。从今年起要狠抓劳动教育。要加强引导,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加强职业启蒙教育,抓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依托社会力量和各行各业的专业力量建设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喜悦,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在新课程改革下,在浙江省拓展性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我校劳动技术课的开设和实施另辟蹊径,在保证它在基础性课程中的国家课程地位之外,还起着统领学校拓展性课程的作用,推动学校拓展性课程扎实落实。
关键词:劳动技术;国家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
【正文】
我们学校有占地6亩多的“绿色劳动教育基地”,是温州市示范劳动教育基地和乐清市三星级教育基地。分为菜园、果园、鱼塘三块区域。“菜园”里的四季长青,长势喜人;“果园”里果树多达20多个品种,果香四溢;“鱼塘”里鱼类资源丰富,个头肥大,成了学校食堂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拓展性课程,着力建设劳动技术活动课程,收效显著。
一、保证劳动技术活动在基础性课程中的国家课程地位
(一)课程的开设
为了劳动技术活动正常开展,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开设拓展性课程,推出了劳动技术课程。学校慢慢开发完善,形成劳动技术校本课程。老师们根据教材,通过聊聊、说说、做做、评评,学生兴趣盎然,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劳动能力。
(二)师资的培训
骨干教师的培养保障劳动课程的开展。聘请镇里农机干部担任学校技术指导,定期培训。挑选有责任心、热爱劳动的老师参加培训。同时也到附近农场取经,学一些嫁接技术等等。然后去影响其他老师普及全校,他们才更有动力去尝试更多的活动。
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劳动教育
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学校有占地6畝多的绿色劳动教育基地,分为菜园、果园、鱼塘三块区域。
实行班级包干制度,将这些园地分配到各个年级、班级。每个班要制定劳动基地的计划、学期计划,并制作记录本。
菜园里,劳动技术指导师根据季节带领学生种植相关蔬菜。学生能及时记录劳动过程,老师们会介绍演示除草、松土、播种(移植)、施肥、浇水等过程。学生们还要观察植物生长情况,为研究性学习和写作提供了好素材。
三、分享劳动果实
“同学们快来,吃杨梅去。”校园里不时的听到这样的声音。每当收获季节,老师们组织学生分享劳动成果。菜园里的各种蔬菜、果园里的杨梅、板栗、桃子、柿子、桔子、柚子等,丰富多彩,都是我们的盘中餐,嘴中食。总务处将劳动成果估算,按市场价计入收入,每年都有2万多收入。
课程建设依赖于教师,着眼于学生,而最终带来的将是学校整体的发展。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
劳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四)生成性
劳动技术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在劳动中我仿佛长大了许多,面对不熟悉的领域,再苦再累,也不能因此放弃、消极怠工。这好比学习,只有踏踏实实摸索前进,才能获得成功。”学生黎换,在劳动作文中这样表述自己的心声。她的话也一语道出了劳动教育课的主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直接参与劳动,学到劳动知识,提高劳动素养,更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浙江日报《乐清劳动教育基地立德树人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