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楗
疫情当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同抗疫,网络课堂教学成为了师生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但与此同时,也为师生们提供了探索如何高效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机遇。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分别从毕业论文指导、线上教学以及网络教学中体现的思政因素等方面探讨了线上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一、QQ群文件实现资源储存与共享
为解决2020届毕业生手边缺少毕业论文参考资料的难题,笔者于寒假之初就建立了“语言学专业考研交流qq群”,在群文件中上传并整理了各分支的语言学电子书资料(具体包括“现代汉语教材、古代汉语教材、考研真题资料、语法学、语用学、语音学、修辞学、认知语言学”等),供毕业学年及其他学年有志于考语言学研究生的同学学习参考,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语料库网络资源助力学生提升专业素质
毕业考取国家汉办的赴国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大特色,在哈尔滨学院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了“汉语教师志愿者方向”系列课程。以笔者承担的“汉语语法偏误分析”课程为例,针对志愿者考试所要求的学生汉语教学能力,分别从偏误语料分析、留学生认知修辞等视角开展教学,具体方法,如引领学生进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整理一手研究语料(这些语料来自于留学生HSK考试的考场作文扫描版,特别能从文字、语法、修辞等各方面反映留学生汉语水平),而不是陈陈相因地反复引用参考教材中的二手语料;指导学生对偏误语料进行偏误类型的归纳,将汉语本体知识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技巧相结合。
三、腾讯会议、QQ群+学习通互动进行直播教学
(一)课前设置任务点
学习通学习平台课程章节中可以设置若干任务点,具体包括录屏视频、摸底测试、阅读材料等。针对网络视频学习容易疲劳的特点,每个录屏以10分钟以内为宜,视频放到学习通章节任务点中,设置防拖拽,后台可以实时看到学生们任务点完成进展(具体包括观看时长及反刍比),可以更好地监督学生学习。
(二)课上讲授、互动
课上采用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的对分教学法,教师利用电脑进行腾讯会议屏幕分享开展直播讲授课件内容,实时通过QQ群、手机学习通平台与学生互动:签到、随机选人、抢答、投票、主题讨论、微测试等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学习投屏展示学生作业成果,及时点评、互动。我们认为,互动在网络授课中是特别关键的一环,而每节课结束前让学生写下自己这节课(分点列出,至少一点)的收获拍照上传学习通是最为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之一,这就是对分教学法中的“亮闪闪”。同时,课中录屏(ev录屏)记录下整节课内容,课后剪辑整理后发到学习通章节中,供有特殊原因未能参加直播学习、网络信号中断同学及课上听不懂的同学回看使用。
通过剪辑课上的录屏,教师可以微格式地品读自己课程的每一个细节与瞬间,可以觉察到自己的诸多问题,如:口头禅太多,废话太多,节奏有时掌握不好,有时在学习通和屏幕分享的转换上、电子资料的展示上浪费了一些时间;有时提问学生,学生需要打字回复,也会耽误时间。但同时,也会督促教师们积极努力地探求解决办法,如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课上集中解答大家的问题、展示大家的作业样本,这样课堂比较高效。
(三)课后答疑、引导与反馈
课后对于学生的疑问,鼓励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群聊互动,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集中起来下次课上师生互动,这样既有了课上讨论的鲜活案例,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能力,有助于课程思政育人精神的培养与贯彻。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要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自己得出结论。反馈在疫情期间是要采用问卷星投票问卷,后台可以及时观测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通过调查统计学生手里有电脑的比例、有纸质教材的比例,這样有助于结合学情不断调整课程方式和节奏。
四、突显疫情期间的课程思政元素
(一)课程设计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1.考研系列拓展课程
笔者本学期为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三学生新开设了考研拓展系列课程之“汉语基础”课,这门课专门为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和语言学学术硕士的学生量身打造。为了准备这门课,笔者从开课半年多之前就开始研习考研资料,搜集了十几所知名高校的考研真题,结合题型特点、以重要知识点问题为导向,深入挖掘试题背后的知识脉络,力求“讲解通俗易懂、精减讲授内容”,助力学生事半功倍地考研备考,尽最大限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只有教会学生捕鱼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具有“获得感”,产生学习内动力。
2.志愿者方向课程
在修辞研究课上,笔者让学生认识到修辞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身边的多模态修辞语言现象,做一个有心人,只有自己真正吃透每一个汉语语言点,才有可能通过运用合适的教学技巧准确、生动地传授给自己未来的外国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汉语的无穷魅力与奥妙,从而更好地传播我国的文化精髓。在此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回归生活态度、回归社会、回归“四个自信”。
3.专业基础课程
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脉络意识”,力求让学生通过汉语语言学学习,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一种今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的以不变应万变的综合素养。作业设置方面,以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为准则,形式多样,鼓励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完成思维导图、视频录制等。通过作业中的互考、互学、互助、互练,不仅提升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与成长大有裨益。
(二)注重学生的心理疏导
为缓解疫情期间同学们的焦虑心理,笔者经常与不同年级学生沟通交流,尤其是大三复习考研的学生心情更加复杂焦躁,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如有学生和她反映说自己很担心选择“汉语基础”课程的期末备考会耽误自己考研复习的时间,笔者耐心细致地和学生说明了课程设置的目的,让学生把期末考试当成一次考研模拟演练,考试题型设计会按照真实考研试题打造,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对于多数考研真题没有标准答案,而有些学生就是比较依赖标准答案,笔者指出没有答案是一定“标准”的,我们要学会利用考研真题来更好地结合题型来复习梳理所学知识点,要“以不变应万变”,结合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去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迷信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也是考研学生应具备的研究素质。
课题研究: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国学教育视阈下‘卓越教师培养路径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JB1319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