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香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析

2020-10-21 13:42李明月
青年生活 2020年22期
关键词:通识社会科学方法论

李明月

摘要:自2019年香港因《逃犯条例》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外部势力的攪局以及香港本身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方面所存在的潜在问题都是促使冲突激化的因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以及最重要的事业就是教育。本文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建构相关理论依据,从香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浅析,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香港的思政教育在实践中有机结合,并对香港思政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提高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为思政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香港;现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有预见性的、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剖析论述,是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承前启后,通过回顾、归纳以往的教训,在基于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产生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结合具体情况,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客观性、主体性、整体性、具体性以及发展性是其自身的特性。并且作为该学科的重要基本原则渗透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法论,用其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研究思路,能够更科学的进行研究。我们需要注重自身对于现实问题的认识,在看待事物时要明确问题意识,灵活运用该方法论剖判和处理实际问题。

二、香港通识教育发展的历史透视

香港崇基学院(后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是中国最先开始设立同时教育课的高校。与内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类似的香港通识教育,是作为香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教育课程,也称“公民课”。通识教育科课程内的六个单元,关联了自身、社会、国家、人类世界及物质环境等众多方面。

香港的通识教育发展由来已久,自香港上世纪初至40年代,从最初的灌输西方文化价值观和宗教观发展成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课”,并在后二、三十年间增加了“认识香港本土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宜”两方面的内容,而后,1981年,为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以及部署教学内容细则等问题,香港教育署公告了《学校德育指引》;为进行公民教育改革,其在1985年又以《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为公告文件;1992年,香港首先设立了与通识课程相近的预科课程。

回归后,通识教育成为中小学必修课;九六年《学校公民教育指引》是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后来的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演变中形成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回归以来,香港逐渐重视培养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2002年,通识课程成为香港“三二二三”学制中的高中“学会学习”新课程中的构成要素;五年后,《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评估指引》)公布,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所联合将其学习范围划定为:自我与个人成长、社会与文化及科学、科技与环境三大板块;在此基础上, 2009年在高中施行通识课,且一直发展到2012年被香港教育署将其列为除语文、数学、英语外申请大学的四门考试科目之一,学制也推行了四年新学制,即“334”学制,大学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

自1997香港回归来以来,香港地区所颁布的主要教育政策及文件体现了香港教育的开放包容,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政策和理论框架。1997年香港回归后,为增强香港公民和学生的国家归属感、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力使学生对“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了解,教育局颁布了《九年强迫教育检讨报告》;香港政府在2001年发表的《学会学习》和2002年发表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都是为了侧重在公民意识、公民素质及价值观等非政治化的方向进行德育培养,一是在教学中淡化政治因素,二是注重培养理性方面的教育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参与式主动式的学习;2010年推出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咨询稿文件以及2012年推出的两册文件(《德育及公民教育科课程指引》和《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育手册》),都是政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民族意识以及归属感而颁布的,最终“顺应民意”撤回搁置。

三、新时代香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香港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从整体受教育程度看,可能香港年轻人比大陆要高。但是从他们的政治表达方式与具体政治诉求确实相当不成熟。香港中学取消“中国历史”必修课的定位,在此后又将通识教育定位为香港高中必修科目,别有用心者却借以输出偏激政治观念。通过分析香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为后续结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相关知识来提出对策和建议提供现实基础。

香港小学(小一至小六)的思政教育中,有类似于通识课程的学科,只是名字不同,有的学校甚至可以自行为该门课命名,教学内容也较为简单。其中的国民教育几乎是空缺,学生关于国家的概念、历史文化、当代发展的现状认识笼统含糊。

香港初中(中一至中三)虽把《通识教育》作为该阶段的必修课,但其学校过于强调国际化、民主等,对其重视的程度也是不够的,一概而过,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走向正确的方向。

在香港教育署针对高中(中四至中六)发布的《评估指引》中,社会与文化板块包括单元二的“今日香港”、单元三的“现代中国”,以及单元四的“全球化”。在对“今日香港”主题探讨规定的有生活素质、法治和社会政治参与及身份和身份认同三个方面。单元三的“现代中国”所学习的主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将这两者放在不同的框架去研究,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香港通识教育科推行了却不统一教材,由老师自行授课,选择教材也未有课本的送审制度,其中内容立场偏颇、立论主观,用词不当充满引导性,立场不中立。2012年,香港政府曾计划在小学一年级至中学6年级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却遭到各种阻碍势力,一场试图加强香港“国民教育”的努力也最终被扼杀在摇篮里。

猜你喜欢
通识社会科学方法论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论西方哲学方法论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意义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