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博物馆中的和平教育

2020-10-21 03:52郁青
兰台内外 2020年20期

郁青

摘 要:据统计,世界上约有一百多座和平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通过展览向游客更好地传达和平的理念。作为国内典型的国际和平博物馆,拉贝纪念馆在倡导世界和平方面的成果最為显著,本文以拉贝纪念馆为例,通过对和平教育、和平博物馆的内涵分析,介绍了其如何以档案为载体,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推动和平教育,希望可以为和平学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和平博物馆;和平教育;拉贝纪念馆

一、和平教育、和平博物馆概念的界定

人们经常会问:什么是和平博物馆?在博物馆界中这种趋势的起源是复杂的,可能被纳入“和平博物馆”这一范畴的机构是多样的。然而,这些机构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展览进行和平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和平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平博物馆现在正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全球趋势。它们通过维护和平与和平文化的遗产,促进对冲突根源的更深入了解,努力成为和平教育的载体。

目前,国际上关于和平博物馆的概念界定一直存在争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任馆长朱成山教授指出:从世界上现有的各类和平博物馆陈列的内容上来看,把和平博物馆归纳到历史博物馆系列较为合适。换言之,一些历史博物馆不管它的称谓上是否有“和平”二字,实际上也是和平博物馆。当然,它陈列的内容和主题应该是“为了和平”。日本京都教育大学教授村上登司文认为:和平博物馆主要以历史文献、照片、艺术建筑、绘画等为内容开展藏品的征集,这些藏品在和平方面将被赋予历史的观点,并以和平教育为目的展示给参观者。因此,和平博物馆是为了建立和平的世界而开办。日本立命馆大学京都世界和平博物馆名誉馆长安斋育郎(Anzai Ikuro)认为,和平博物馆不仅要处理武装冲突,还必须处理结构性暴力,包括饥饿、歧视和环境破坏。和平博物馆的国际网络(INMP)认为“和平博物馆是通过收集、展览及解释和平相关资料,促进形成和平文化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和平博物馆研究著名学者、来自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的Peter van den Dungen认为“和平博物馆应当展现与和平相关的观念、努力及成果”。世界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Johan Galtung)强调,和平博物馆不需要展出与战争有关的文物,尽管谴责战争往往是有用的。在他看来,许多目前自称为和平博物馆的机构都名不副实。相反,它们是反战博物馆,通过谴责战争并提议废除战争,却没有提供有关和平及其保障方式的重要信息。综上,和平博物馆可以界定为通过展示战争与和平的相关物品以促进和平的机构。

此外,约翰·加尔通认为教育是实现“积极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和暴力的“消极和平”状态,而是消弭贫穷、疾病、压制性体制实现人性充分发挥与实现的“积极和平”状态)的重要手段,并明确了教育与建构和平及化解冲突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和平教育?维基百科上的论述为:和平教育旨在教导人们与自己以及他人、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教育内容可能是传递此类价值观和相关知识,或者培养这一类的态度、发展相关技能。和平教育研究先驱、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贝蒂· 瑞尔顿(Betty Reardon)认为和平教育是传授关于取得和平与维持和平的要求、障碍、可能性的知识,并且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反思能力,能够运用知识克服障碍实现和平。笔者认为,和平教育是人类为避免人际冲突、种族纷争、国家战争等悲剧与浩劫等,欲通过教育方式深植和平理念之基石与实践和平之可能。

二、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的背景

1.和平博物馆的起源

和平博物馆的兴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二次大战前成立的馆不足10个,80年代前成立的约30馆。90年代以后,以历史为诠释核心而诉求不同宗旨的馆纷纷设立,属性各异,遍布世界各地。国外对于和平学研究、和平博物馆的历史研究也源于二战以后。目前,世界上的和平博物馆约有一百余座,主要分布在欧美日韩等国,亚洲以日本最早设立,数量最多,约占总体的一半以上。日本最早的和平博物馆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

2008年10月第六届和平博物馆国际会议大会所发行的“Museum for peace worldwide”(1995年UNESCO首度发行):共列入45国223馆,其中中国共有12馆,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就是其中之一,其于2010年加入国际和平博物馆,并自此展开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进行文化与历史的交流。

南京约翰·拉贝的故居是其1934至1938年间的办公与居住的场所,始建于1934年,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位于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范围之内,是25个难民收容所之一“西门子难民收容所”。如今,拉贝故居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首批抗战遗址名录。

2.设立宗旨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德国期间发表演讲时说:“德国人说,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中国人民同德国人民有着悠久交往历史和深厚友谊。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位中国人民爱戴的德国友人,他就是拉贝。7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侵入中国南京市,制造了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的惨绝人寰的血案。在那个危急关头,拉贝联络了其他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了栖身之所。拉贝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大屠杀内情,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证据。1996年,中德共同建立的拉贝纪念馆在南京开放。去年底,由南京市建造的拉贝墓园修复工程落成。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不仅赞扬了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对和平的实践与守护,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与向往。这也是南京拉贝故居建立为纪念馆的宗旨:传达约翰·拉贝作为和平勇士的感人事迹;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人道主义,倡导人类世世代代和平相处,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呼吁世界和平。

3.和平展陈

很多研究和平博物馆的日本学者表示,一所博物馆如果过多地展示战争与屠戮,这部分展览非但没有促进和平,反而激起仇恨,对追求和平与和解的参观者几乎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娜曾说过:忘记历史的人必定要重蹈覆辙。笔者认为,博物馆对历史(战争部分)的展陈,是为了教育人们铭记历史,同时也教育人们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全人类呼吸相连、命运与共,回顾和纪念,是为了让世界远离战火阴霾,是为了人类后代永远和平安宁。历史必须铭记,和平值得珍爱。

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和平救援及和平理念的传达是在历史展陈部分的重点。拉贝的身份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商人,但在人类受到战争威胁的时候,毅然决然挺身而出,发挥了他和平外交家的潜力,向世人展示了其和平勇士的形象。拉贝纪念馆的展陈以和平为主旨,从历史的角度,真实地还原南京大屠杀的黑暗时刻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纯洁人性。从和平的视角,相信对拉贝生平、拉贝日记、拉贝故居、永远的回声等内容展现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救援及对维护正义、守护和平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让所有观者从中感受到的是人性的光辉,而不是杀戮的恐怖。除了宣传约翰·拉贝的历史事迹之外,纪念馆也展示了十几年来的成绩,包括为拉贝树碑立传、观众留言、约翰·拉贝和平奖、中德和平友好交流等,这些展陈体现了拉贝纪念馆及南京人民、南京这个国际和平城市在促进世界和平、展示中国和平形象,为维护世界正义与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贡献。

三、奥地利海外机构及其志愿者

1.背景

奥地利海外服务(Austrian Service Abroad)是于1998年创立的非盈利性组织。根据奥地利的兵役制度,年满18岁的奥地利男性公民均有服兵役的义务。奥地利的兵役期为6个月,如不服兵役,可以参加9个月的代替服务。奥地利海外服务是一个为年轻的奥地利男性提供政府资助的义务兵役替代制度的机构,已受奥地利联邦社会部的官方认可。常规的9个月替代性国家服务(Zivildienst)将由其在国外的一个合作组织提供为期12个月的服务,其主要服务类型为:大屠杀纪念服务、和平服务、社会服务。在中国共有两个单位符合奥地利海外服务机构的委派条件:一是南京的拉贝纪念馆,另一个是上海犹太研究中心。

2.和平志愿服务

拉贝纪念馆是国际性的和平博物馆,从其加入国际和平组织及得到海外机构的认可派遣志愿者可以看出:拉贝纪念馆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越来越多和平的声音。拉贝纪念馆属于和平博物馆,同时也是历史博物馆。但是很多西方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所知甚少,源于他们并不关注二战时的中国战场,虽然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发举足轻重,但它在这场建构当代世界格局的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在西方人的历史叙述中始终缺席。来馆从事和平志愿服务的奥地利年轻人在申请海外志愿服务时才对中国的拉贝纪念馆产生兴趣,从而去关注了解这段历史,他们来到馆里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志愿服务,给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进行讲解,需要他们对拉贝的历史事迹及南京大屠杀史具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促进他们深入研究二战中的中国战场,进而更好地理解和平的内涵,继承和发扬和平的理念。

四、拉贝纪念馆中的和平教育

拉贝纪念馆不仅是国际和平博物馆,也是青少年和平教育基地,充分利用馆藏档案,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和平教育工作是拉贝纪念馆的职责。

1.挖掘档案价值,举办系列和平展览

拉贝纪念馆的馆藏档案(或称拉贝档案)主要包括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联合董事会档案、拉贝、贝德士等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或其他国际救援组织成员的全宗档案,其中有4位是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的教授。“没有史料便没有历史”,拉贝纪念馆馆藏档案已然成为研究这段历史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举办不同历史人物的展览,一方面可以对他们的英勇故事进行宣传,另一方面也是和平教育的宝贵素材。拉贝纪念馆自成立以来,在馆内及南京大学校园内举办了多次展览,展览选取的历史人物都是为维护和平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如魏特琳、贝德士都是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并参与人道主义救援的外籍人士,他们都留有战时日记,通过对这些英雄事迹的展览,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及战争恐怖下对生命的拯救与对和平的坚守。

2.开设讲座宣传和平

拉贝纪念馆挖掘馆藏中的和平文化元素,对青少年进行和平教育,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和平教育活动的初衷。南师附中有一门“和平教育”选修课,邀请拉贝纪念馆做主题报告是该校“和平教育”特色课程的实践活动之一。给学生们做报告的杨善友老师表示:想让学生一方面能够了解这段历史,同时还要让他们承担一种社会的责任,就像约翰·拉贝一样,当时拉贝也不一定要留下来。一个学生要把书本知识学好的同时,也要扮演好社会角色,社会责任上要有担当意识。因为孩子们才是未来,这一代人正确地了解历史,这个历史就有了传承,对历史要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在正确对待历史的基础上,珍视和平。约翰·拉贝是和平使者,是中德友好关系的象征,这些都可以作为青少年和平教育的研究案例。

3.以和平为主旨开展教育活动

拉贝纪念馆利用和平博物馆的优势,以和平为主题开展重大活动,提高了知名度,增强了国际影响力,为展示南京的和平形象做出了贡献。2018年国家公祭日前夜,以“铭记历史 守护和平”为主题的“和平之夜”阅读接力活动在拉贝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亲属、南京保卫战老兵亲属等12位各界代表,与81位大学生一道,接力阅读12小时13分钟,从夜晚到天亮,守护和平的一夜,缅怀历史上黑暗的一页。参加活动的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金融专业学生汪梦雅说:“从至暗时刻一直守到天明。终于天亮了,但81年前很多人没有等到下一次天亮。這会让我们感到:和平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五、结语

拉贝纪念馆是传承拉贝精神、宣传和平思想、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及青少年和平教育的重要阵地,无论是慕名前来的参观者还是一批批学生志愿者,他们就像一颗颗和平的种子播撒在世界各地。正如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异宾教授在拉贝纪念馆10周年庆典采访中说:“拉贝故居能够在南京大学的支持下,在德国政府、德国文化机构、德国企业的支持下成为保留一段非常不错的历史见证,我个人觉得它的意义超过了一般的历史博物馆。南京大学在拉贝故居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恰恰最重要的是研究和平学。研究的是不要忘了历史,让我们永远不要有战争,不要有杀戮。人们在拉贝或者在拉贝故居那里得到的不是仇恨,实际上是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也是一种警醒。对于每一个活在和平年代的,不管是老一辈的人还是年轻一代的人,可能都会从当中获得我们自己对目前生活的一种深刻的反思”。随着约翰·拉贝及国际安全区的救援历史被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了解,和平的种子一定会逐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春华秋实,和平之树硕果

累累。

参考文献:

[1]村上登司文,宁波.和平博物馆与军事博物馆之比较(上)——比较社会学的考察[J].博物馆研究,2008

[2]参见国际和平博物馆网站:http://www.museumsforpeace.org/about-us.html

[3]Peter van den Dungen. On the Creative Principles, Message and Thematic Content of a Peace Museum[Z].Peace Education Miniprints No.49, Sweden: R&D Group “Preparedness for Peace”,1993

[4]John Galtung. Peace by Peaceful Means: Peace and Conflict, Development and Civilization [M]. London: Sage, 1996

[6]杨善友.拉贝纪念馆:和平形象的传播者[J].公共外交季刊,2014

[7]石田一良.文化史学:理论与方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