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铮
摘 要:体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能够为学生带来健康的身体,能够帮助学生健康地生活,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完善学生的全面学习。但是,部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认识不足、学习范围狭窄、实践能力弱等问题,阻碍了学生的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综合培养,留在生活、合作和实践,展开学生体育素养教学。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体育素养;培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是希望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更加精彩和丰富,帮助学生找到体育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尽快适应体育生活,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作用,成为体育课堂的支柱。教师为学生点染生活的激情,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安全的体育素养,让学生懂得在体育运动的时候保护自己,避免学生出现身体上的损伤;教师为学生点染合作的激情,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讨论中产生奇思妙想,成为体育发展的助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为学生点染实践的激情,能够夯实学生的体育基础,让学生真正实现把握课堂的价值,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学生不断探索体育,了解体育的深刻内涵。
一、点燃生活的激情——培养学生注意安全的体育素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可以通过点燃生活的激情来培养学生注意安全的体育素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身体损伤。在学习“体育活动与营养卫生”时,笔者为了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让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懂得营养均衡的道理,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了体育活动与营养卫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围绕二者的联系进行深入学习。学生阅读体育活动与营养卫生的生活案例后,对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知道了营养均衡,有助于体育运动,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若是挑食、厌食等,则会影响自己的运动发展,甚至造成营养不良,无法正常活动的后果。学生对体育活动与营养卫生等有了具体的认识,表示会合理膳食,保持营养均衡,做一个讲卫生、有素养的人。笔者还向学生传播了遇到突发事情的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冷静对待,不因慌乱而造成二次伤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体育安全知识,约束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
二、点燃合作的激情——培养学生注意沟通的体育素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可以通过点燃合作的激情来培养学生注意沟通的体育素养,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特征,懂得与他人相互协作,在合作中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学习“乒乓球”时,笔者为了发展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让学生掌握乒乓球的发球技术,熟悉正反手推挡的技巧,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练习,让学生在对打的过程中,适应乒乓球的打法。学生分组后,与乒乓球小伙伴进行了联系,重点学习了乒乓球的发球技术,了解了直握、横握等握拍的方法,适应了用食指、拇指和其他三指固定球拍,展开了合作训练。学生在合作中,对课堂所学技巧进行了演练,一人发平击球,一人作正手攻球,然后互换,寻找正反手推挡的感觉。学生围绕乒乓球进行了积极的沟通,能够及时指出对方的问题,进行巩固学习,提高了对抗的效率。学生还在合作练习中,养成了及时沟通,分享自己的意见的习惯,明白了人外有人的道理,能够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
三、点燃实践的激情——培养学生注意体验的体育素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可以通过点燃实践的激情来培养学生注意体验的体育素养,鼓励学生在实践的时候,积极表现,运用课堂所学技能来感受运动的乐趣,强化学生的感受。在学习“蹲踞式跳远”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让学生学会起跳有力,保持髋、膝、踝三个关节快而有力地蹬直。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起跳练习,发展了自己的身体灵敏性,能够保证起跳腿的髋、膝、踝三个关节相互配合,提高了自己的跳跃能力。
总之,本文通过点燃、合作、实践的激情,培养了学生注意安全、注意沟通、注意体验的体育素养。学生在与体育对话的过程中,发现了体育的魅力,认识到体育作为学习阶段的學科之一,是有着其独特的吸引力的,是值得人们探索的。学生不再将体育视作洪水猛兽,而是努力地用自己的力量来支撑体育的发展,获得强健的体魄。学生在生活的影响下,对体育运动中应当注意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知道了怎样保持冷静的运动态度,在安全的场所中运动,增进自己对安全知识的积累;学生在合作的影响下,与周围小伙伴进行了更加广泛的交流,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深化对体育知识的学习,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学生在实践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到了体育运动中来,对体育知识的灵活应用进行了探索,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在体育上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崔健华.体育训练与合理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13):225.
[2] 刘晓军. 如何深化小学体育教学[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