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希书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口语交际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初中语文口语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理论研究、教材编写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口语交际只有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当前口语交际教学中主要存在交际情境虚化的问题。试图通过分析现存问题,寻求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产物,因此学好语言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中。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意淡薄,为改变此种教学现状,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一、 当前中学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口语交际教学没有引起重视
受到农村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往往升学压力较大,教学中只能优先进行考试相关内容的教授,根本无法兼顾到口语交际的教学,只能布置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相关知识的阅读与学习,有的干脆直接忽略[2]。课后学生的自学效果肯定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学生碰到自己感兴趣的可能会稍微花费点精力进行阅读,不感兴趣的肯定是直接跳过。而就算有部分教师意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往往也只能略微的在课堂上提点几句,无法挣脱整个农村语文教学大趋势的束缚,花费足够的精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长此以往,大部分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便会渐渐的忽略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口语交际教学被边缘化。
2.家庭教师环境在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
现如今很多家庭都是将孩子留给祖一辈的人来抚养,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严重。祖一辈的人与现代父母家的思想不一,传统守旧的思想可能会导致儿童交际能力较弱。再加上很多家庭存在一定得家庭矛盾,家庭之内出现经常性的争吵,争吵中单有粗口爆出,对孩童语言的素养提升有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做好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学习口語交际能力的重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要进行经常性的家访工作,将培养学生口语语言素养的重要性让广大的家长们熟知。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打足后盾,让教育不再单单是教师的事,促进全民重视化的小学口语交际能力教育。
3.学生性格内敛,不善或不愿交流
说起农村学生,社会普遍的印象是吃苦耐劳,老实本分,不善言辞。虽说这一印象难免存在僵化、呆板地局限性,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村学生的普遍性特征。农村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难免会有一些性格内敛、被动,往往做多于说,不善表达和展现自己。学生因为没有形成主动表达的习惯,没有主动展现自我的自信,不确定受众会不会接受自己,心中会产生犹豫甚至胆怯。就在这一次次的被动、一次次的退缩中,学生错过了大胆展示自己,锻炼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机会。最后,在需要他们进行表达和展示的时候,往往结结巴巴,词不达意,表达没有章法,无法切中主题。
二、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笔者分析研究出以下几个策略。
1.提升初中语文老师的素养
语文老师素养的提升不单纯是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提升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着手。理论上的学习包含着学生对语言学、语用学、逻辑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交际学甚至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认知,而从实践方面而言则是需要组织老师参与到系统的口语交际培训当中。语文老师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导者,提升初中语文老师的素养能够间接提升学生的素养,为口语交际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和正确的态度
习惯和态度往往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培养初中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就要从习惯与态度两方面着手。口语交际包含“听”与“说”两个部分,在“听”的过程当中要保持谦虚的態度,以最基本的礼貌“听”。而在“说”的过程中要大方得体地陈述,积极勇敢地表达。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的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时,很多学生对这一话题表现出不屑的态度,语文老师首要之举就是端正学生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自己已经熟练的话题。
3.在语文课堂中做好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展开朗读训练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还能锻炼学生的语感。口语交际是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输入是为输出打基础的环节,朗读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学生内心对口语表达和口语交际的畏惧感逐渐降低,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也就大大提升。
三、结语
总的来说,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对青少年来说有很大的好处,要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在动态的交流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晓芳.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学周刊,2011(8).
[2] 董梅.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新课程(下),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