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恩斯特·贡布里希被誉为“英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史家”和“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其一生的著作几乎涉及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世界小史》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最特别的一部。从开始动笔到最终交稿,贡布里希仅仅用了六个星期的时间。洋洋二十余万字,囊括了人类自洪荒伊始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新世界格局建立过程中发生的几乎全部重大历史事件,目光不可谓不宏阔。但也不必敬而远之,因为它是以一种朗读者的姿态写作出来的,思想是深邃的,语言却是童话且诗意的,亲切动听,娓娓道来。总之有温度地去阅读、欣赏、创作是每一位艺术家毕生所需去学习的,本文将从“阅读之道”、“观看之道”、“创作之道”这三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贡布里希;世界小史;温度;情感;创作
研究生在读期间我研读了《艺术与错觉》和《世界小史》两本书,范景中先生曾经这样描述贡布里希先生:“贡布里希是西方传统美术史意义上最后一位大师。作为人文主义的学者,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就像宝石那样,每面都闪耀着光芒。”
“世界史最让我喜爱的地方是,它们都真实发生过,所有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实实在在发生过,就像你我今天的情况一样。而且,这些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比一切虚构出来的情节还要惊心动魄、值得赞叹。”1阅读贡布里希的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历史可以优雅地读、画可以移情地欣赏、作品可以深入地创作。
一、阅读之道——历史可以优雅地读
当我们读历史书籍时,我们时常会压抑、痛苦、无奈......合上书本我们甚至无法在短时间内从书本中走出。《世界小史》这本书是与众不同的,他带着也希望每一个读者带着孩童般的好奇与真诚、对人类未来永不止息的美好期待去阅读这本书。
从来没有一本讲述世界历史的书,像这本书一样,能用如此简练生动、优雅平和的语言,勾勒出时而辉煌灿烂,时而暗夜茫茫的文明进程中,人类对自由、平等、博爱不屈不挠的追求,以及对抗压迫、邪恶、黑暗的无畏勇气。如果说《世界小史》能带给读者什么,那便是对人性、对人类未来永不止息的美好期待。
《世界小史》可谓克制而恰当,没有令人惊恐的血腥场面,却又让读者感受到了浓烈的火药味。在描述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时,贡布里希写道:“火势从麦加向四面八方蔓延,就好像默罕默德在地图上扔了一颗火花一样,從波斯到印度、从埃及到整个北非,都是这场熊熊大火。”2贡布里希仿佛是一位老者,祥和的给年少的孙子辈们讲述一个的遥远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无数富有人情味的历史人物和人类文明进程的起伏与波折。
因此,历史给我们带来的不完全是沉痛的记忆,也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有温度的。
二、观看之道——画可以移情地欣赏
跳出历史,作为艺术专业学生,除了阅读艺术理论书籍、创作外,我们也应该学会欣赏,在此情感同样必不可少。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的“传情论”表达了审美移情的观点。古代哲人庄子的“身与物化”也是关于其的观点,将“物”与“我”的距离缩短,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审美移情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当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艺术作品等我们都会产生对“美”的思考。
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中第三部分也重点阐述了“观看者的本分”,3一幅作品的完成不仅需要艺术家来创作,同时也需观看者欣赏。著名雕塑家向京曾说:创作之于创作者,是个绝对的封闭系统,当作品完成后,作品独立,它的开放性就出现了。我们需要展览,因为它制造了观者与作品之间的交集。展览的时候,创作者隐去,主体在观者。我们不见得懂的一件作品,但我们可以感到一件作品,观者在展览区域里漫游,就如他们身体内部也在漫游,每个细胞,每处血液都在积极地流动着。
贡布里希论述了观看者和艺术家的“取”、“予”的关系,艺术作品需要观看者的合作才能发挥效果。艺术家给予观看者可供欣赏与感悟的条件,观看者给予艺术家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去感受作品背后的意义。
“本分”即“应该做的事”,观看者需要自身带有修养和审美能力,最佳状态即能与创作者产生共鸣,感悟创作者的精神状态与表达之意。观看,看自然之美,看人间冷暖,看作品深处。
三、创作之道——作品可以深入地创作
罗丹在其《艺术论》中说道,艺术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有深度的做下去,这里的“深度”即情感、精神、想法等。4
纵观中外美术史,每一个杰出艺术家们只有“深入”地创作作品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达芬奇因为他的“深度”创作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梵高因为他的“深度”创作出色彩鲜艳情感丰富的印象派作品;白石老人因为他的“深度”创作出惟妙惟肖的青虾......他们都具有饱满的情感、奉献的精神和创新的想法。
安塞姆·基弗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是当代艺术的主要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画幅巨大,他认真对待每幅作品,有时会把绘画作品放到露天的地方,任其自由“创作”等到再次拿进工作室时根据它的“面貌”进行再创作。他曾说:“时间应该把自己写入画,时间应该创作不能永存的艺术品”。他总能处理好不同材料在作品中的摆放位置。在做装置时,基弗会穿着拖鞋在碎玻璃上寻找合适的玻璃,有时他也会亲自砸碎玻璃,砸玻璃的姿势、力度也是有讲究的,他注意每处细节。基弗认为对于每一个材料的细心处理就是对作品的尊重。
因此,从古至今每个时代的艺术家只有深入地创作才能诞生出杰出的作品,伟大的献身精神造就了伟大的人。
四、总结
罗丹曾说过:“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贡布里希也说:“艺术家应该准确地观察;感情支配人体动态的方式,从而表现出心灵的活动。”从他的《世界小史》中我们看见了一个有温度的世界,同时我们也深知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情感永远是最重要的,对于艺术专业的我们来说一幅饱含情感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和附录
[1] [德]安塞姆·基弗、[奥]克劳斯·德穆兹,《艺术在没落中升起》,2017年2月第2次印刷,梅宁、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4年:15-18
[2] [法]奥古斯特·罗丹、葛塞尔,《罗丹艺术论》,傅雷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9月:2
[3] [英]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9月:65
[4] [英]贡布里希,《世界小史》,吴秀杰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作者简介:顾云茜,1996年生,女,江苏常州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西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