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民族童谣的保护与传承

2020-10-21 05:27刘子兰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孩童童谣民族

刘子兰

彩云之南这片纯净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他们勤劳智慧、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形式各异,极具地方民族色彩的民间文学,有花灯、滇剧、彝族调子、白族山歌、儿童歌谣等,它们是人们在田间地头即兴而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用于抒发对生活的喜怒哀乐。它们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当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情景,反映了民风民俗,深受民族群众的喜爱。其中,人们世代相传、口耳相传的民族童谣就是这种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风起风落的日子里,民族童谣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孩童们刚懂事时,大人们就爱拉着他们的两只小手,用食指碰食指,做“斗斗虫,虫虫飞”的动作,嘴里甜甜地念叨着:“斗斗虫,咬着手,母鸡飞,飞到后院下鸡蛋,拿给妈妈做晚饭。”为了教孩子们童谣,一代又一代的父母、老爹和奶奶为他们的儿孙倾注无线的爱心。长辈训练孩子们语言,辅之以簡单的动作,边唱边跳、边逗乐,这样一种教育与娱乐为一体的童谣教唱,构成了一幅幅旧时农村里动人心魄的天伦之乐图。

代代相传的童谣,不仅是家庭亲情的承载者,也是孩童友谊的桥梁。“大头大头,下雨不愁,别人有伞,你有大头”。小伙伴中有谁比较瘦弱时,他们会唱道:“香棍脖子橄榄头,罗锅肚子火箸脚,铜头铁尾巴,腰格豆腐渣。”要是谁生气了不理人时,旁边的孩子就会叽叽喳喳念道:“瘪嘴老太婆,走到太阳落,想吃糯米饭,嘴也张不开!”这样质朴的友谊在相互嬉戏、打闹、调侃中升温。两个纯朴孩童发誓要友好的相处时,也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反悔作出了约束,因此就各自伸出小指头钩住对方,一边甩一边念:“金钩子,银钩子,你的东西给我吃,我的东西给你吃,我们两个挨到老,不挨就是短命佬!”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及其纯朴,两个相亲相爱的小伙伴希望他们的友谊地久天长时,他们并没有什么海誓山盟,却用质朴的、雅俗共赏的童谣表达出他们刻骨铭心的,真挚的情感。    童谣里还寄托着孩童对大自然的敬畏,对风调雨顺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每逢天遭大旱,城里乡外的孩童,他们一二十人一群,三四十个一队,大一点儿的孩子抬着板凳龙,小孩子们每人手里各持一炷清香,虔诚的一边高唱一边沿着宽阔的泥土大路走到水井旁,恭恭敬敬的跪拜龙王:“小小童子苦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祈求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齐来……跪!”唰啦啦地一声,孩子们团团围绕着水井一起下跪,朝天磕头,然后又群起前行,如此反复不止。以此来祈求天上神仙庇佑,降下甘霖,保佑地里的禾苗长大。由此,孩子们还从大人那里学会了看风雨的谚语:“云朝东,有雨变成风;云朝南,有雨下不长;云朝西,骑马披蓑衣;云朝北,有雨下到黑。”    童谣里有对吃苦耐劳的乡里人的赞扬:“乡村人,进城里,赶条街,卖篮菜,挑个萝卜,挑颗菜。妈妈讲,学勤快,光会吃,懒废材,多做活,有能耐,勤快小娃人人爱。”童谣里还有对节日的期盼,节日里,孩子们就可以不用上学而尽情地玩耍,可以吃到平常难得吃到的好东西,还可以穿新衣戴新帽。过年的童谣朗朗上口:“过年喽过年喽,贴门神换对联,穿上新衣裳,过个幸福年,煮着香‘嘎嘎(昆明方言:指好吃的熟肉),白酒煮汤圆,大枣配年糕,供在神佛前,拜拜老祖宗,要点压岁钱,放放大炮仗,祝贺幸福年!”年节里,孩子们都跟前跑后地给大人帮忙,同时从中寻得了好吃的、好玩的和好看的。有段童谣就这样唱道:“正月正,狮子闹龙灯;二月二,老龙抬起头。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四月四,四个铜锤溜一字;五月五,五只龙船漂花鼓;六月六,家家门前晒红绿;七月七,七个果子甜如蜜;桂花八,八丫西瓜赛月牙;重阳九.九朵菊花泡老酒;十月里,十个老倌偷食吃;冬月天,家家围着向烘笼;腊月腊,吃稀饭来煮嘎嘎。”

云南民族童谣就是以这种接地气的方式,长期流传于民间,它是诗、也是歌。语言上,它带有浓烈的地方特色,许多童谣都是地方方言,它们简洁明了,极具节奏感,读起来轻快活泼,朗朗上口。内容上,它题材广泛,涉及到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淳朴自然不做作、不浮夸。在歌谣中表达事理,既有教育性,也有趣味性。形式上,具有歌舞元素,常常配合着手语,肢体语言进行传唱,甚至还配合着传统礼节。孩童易于接受,易于模仿学习。

童谣是儿童启蒙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童谣中包含的待人处事的道理,潜移默化的教化着孩童,真善美的道德修养,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对孩童最好的启蒙教育。童谣还激发了孩童的创造力,孩子们在长辈传承下来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喜好,更具自己对童谣的感悟能力,根据当时的场景需要,大胆合理的想象,对童谣进行改编,扩展,再创造,就像成语接龙一样,把童谣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孩童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激发,人际交往水平也得到提升。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是民族童谣留存较多的省份,多种原生态的民族童谣在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是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随着深谙童谣的老一辈的渐渐逝去,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童谣也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一部分甚至已经濒临消亡。因此,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保护与传承云南民族童谣任重道远、意义重大。

保护与传承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保护是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而只有民族童谣传承下去才能做到更好的保护。为了使民族童谣能更好的传承下去,我们就必须依靠教育这一重要的手段,学校教育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对于民族童谣的关注力度,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就更应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于课堂,让学子们享受着真正的有文化的教育。我们只有加强专业的教育力度,才是民族童谣得以长期延续的根本保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让民族童谣走进校园,不仅使之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还可以促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多样化。让广大学生在民族童谣等传统文化课程活动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民族童谣文化资源的培育,是需要一代一代中国人传承接力,把童谣文化这枚种子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猜你喜欢
孩童童谣民族
Do Softly Pray
快乐童谣
MINORITY REPORT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
传承 民族 文化
童年之歌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