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态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生态环保素养的重要路径,本文针对绿色发展理念下实行生态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大体分析,围绕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第二课堂为渠道、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路径四个层面,探讨了绿色发展视域下青少年生态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期为生态教育活动的实际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教育 绿色发展 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
引言
世界知名生态活动家冈特·鲍利先生指出,“环境教育不仅要教会孩子不去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去做什么。”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以来,国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中国青少年生态教育示范课进校园活动,为青少年生态教育的实施提供重要借鉴思路。
一、绿色发展理念下实行生态教育的意义分析
1.普及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创新,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上针对生态文明问题作出详细探讨,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以青少年为主体实行生态教育,能够有效促进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环保思想向社会公众的传播,进而由理论思考逐渐转变为具体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2.提高生态文明素质
据OEEC发布的环境教育报告显示,2-16岁是形成环境意识的关键时期。中小学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仅将影响到青少年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更會对整体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通过开展生态教育能够有效培育青少年群体的生态道德、文化、科技等素养,使其建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深层次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尊重自然、低碳环保的良好习惯,更好地提升整体社会的生态文明素质。
3.培育高质量人才
青少年作为社会不同行业、各岗位发展所需的储备人才,对其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生态教育,提高青少年群体的生态文明素质,能够有效向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推进绿色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绿色发展视域下青少年生态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探讨
1.以课堂教学为直接平台,把握教育融合契机
学校课堂作为青少年群体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也可以成为生态教育实施的具体手段与方法,鉴于当前我国中小学未将生态教育课程单独列入现有课程体系中,因此现阶段需着重把握生态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有效契机,结合青少年知识水平与心理特征进行生态教育内容、形式的创新设计,以此实现对青少年生态道德与情趣的有效培育。例如选取自然科学课程作为生态教育融合的对象,在课堂创设诸如“为什么养小猪作为宠物后室内的温度会升高呢?”“在种植西红柿的过程中可不可以生产水?”“能不能把手机照明灯变为wifi热点?”等趣味问题,有效激活学生的主体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在此基础上配合创设情境、小组讨论、体验互动等教学模式实现生态教育内容的自然渗透,促使青少年群体主动探索有关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等知识,更好地培育其形成生态环保素养,提升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成效。
2.以第二课堂为渗透渠道,创新生态教育方式
在推动生态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需针对其平台载体作出进一步延伸,选取专题讲座、学习论坛等活动形式构建生态教育的第二课堂,借此既有助于将课堂碎片化教学时间进行深度整合、开展专题模块教育,同时也能够拓宽青少年群体接受生态教育的渠道,促使其更加集中、系统化学习有关生态教育的理论常识、操作技巧,实现生态教育的深度发生,点燃青少年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以冈特先生在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创设的环境教育课为例,他依据儿童喜爱童话故事的特点,选取当下常见的动物生存环境作为着力点,创编出《冈特生态童书》系列动画书籍,带领学生们从童话故事角度入手共同分析动物生存环境受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在童话世界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其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与循环利用价值,使生态教育的实际效果得到有效深化。
3.以校园文化为传播载体,深度开发教育资源
校园文化对于青少年群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将其作为生态教育的传播载体,能够使学生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习惯,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下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价值观。以滨湖路小学为例,该学校对于环境教育极为重视,并将其融入学生启蒙教育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设计了学校内部的雨水循环系统,使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增进对资源循环利用概念的理解,为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4.以实践活动为探索路径,有效践行文明行为
现阶段教学改革强调增加实践活动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的比重,在此可从生态教育中选取适当的活动主题,利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增进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其实践能力,在感性体验中形成理性认知,便于更好地使学生将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理念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桂林市榕湖小学为例,该学校创设了以“小湖长巡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水质监测仪等仪器针对榕湖的植被条件、水质特点、噪声等环境指标进行监测,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进对湖水污染情况的了解,并在活动经验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学习保护水环境、节约资源的经验,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生态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生态教育成效。
结论
青少年作为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其生态环保素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低碳环保行动的实施成效。基于此,当前应充分把握中国青少年生态教育示范课进校园活动举办的契机,综合运用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创设实现低碳环保生态意识的有机渗透,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生态环保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菂,张若涵,朱茗.生态文明观念融入理工科高校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04):106-107.
[2]艾志勇.以营造和谐教育生态促进学校目标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10-11.
作者简介
王梦雨(1991.03—),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学历:本科,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职称:职工教育系列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环境教育,职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