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冉
摘 要:升旗仪式是少先队仪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升旗仪式的过程对于加强相关学者对于仪式过程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的理论出发,认为升旗仪式的主体是班级,在升旗仪式的准备阶段,每个班级都存在着差异,是结构的;在阈限阶段,这种差异消失,是反结构的;最后,每个班级伴随着升旗仪式的结束,又回到了结构的阶段,但是获得了身份的重新塑造。并且在阈限阶段,升旗仪式是一种地位逆转仪式。
关键词: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少先队,升旗仪式
一、维克多·特纳简介
维克多·特纳(1920-1983)出生在一个戏剧家庭里,他的母亲是一位演员,他的每一个表情都渗透出惟妙惟肖的表演才能。他的童年是在格拉斯哥度过的,但是他在曼彻斯特作政治性著述的时候,接受了牛津、剑桥味十足的英式学术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他在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攻读文学学士学位。二战结束之后,于1949年取得了人类学学士学位。1955年特纳获得博士学位,留在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讲师职务,一直到1963年。1983年他在弗吉尼亞大学逝世。[1]
二、升旗仪式的过程实录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的大学路小学为个案研究,学校本着”寓学在情景中,寓学在活动中“的原则,每个年级(一年级除外)轮流进行每周一升旗仪式的展示。所以选择大学路小学为个案研究,是因为这所小学的升旗仪式别具一格,突破了传统的升旗仪式的过程,不在有国旗下讲话这种凸显个人能力的展示,并且其他同学参与程度极小的环节,而是每个同学参与其中,积极展现自己班级的风采。具体体现在:
在扮演的角色方面,学校发挥了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服装道具方面提供的帮助,以及学校的其他教师(例如舞蹈,形体和音乐教师)也会积极的为升旗仪式主题校会的展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内容的选取方面,学校制订了每一学年的八个大主题,分别是:三月份“书香溢满校园,经典伴我成长”读书节、四月份“读体育故事,做励志少年”体育节、五月份“艺术点缀生活,书籍开启梦想”艺术节、六月份“电影启童智,书香励少年”电影节、九月份“中华美德颂读书”美德节、十月份“书海扬帆,科技畅想”科普节、十一月份“追求数学文化,感受数学魅力”数学节、
十二月份“情智溢校园,和谐促发展”大嘴巴英语节。在大主题的引领下,学生和家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极进言献策,提出自己对于主题的想法和意见;在形式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过程中看不到辅导员的身影,全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去展示,有唱歌、跳舞、快板等多种形式。
在与教学的关系上,整个升旗仪式的准备不会与教学相冲突。教学的时间正常进行,升旗仪式的排练是在课余的时间进行的。具体的解决的办法有:1、需要背诵和记忆的知识,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写完作业后的时间和课前三分钟积极准备。2、在体育课上,充分利用学生们在完成体育老师教学任务后自由活动的时间,进行练习和记忆。3、在大阅读课上,有阅读任务的同学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项练习,在音乐、舞蹈、形体课上,都可以进行歌曲和舞蹈的练习,每位老师都会积极的配合年级的工作。4、关于道具和化妆的环节,有家委会的大力支持,家长会解决不了,可以联系学校的大队部,学校可以提供帮助。这样一场震撼人心的校会看似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实际上,有各方力量的积极配合,很快就可以展开。
在整个升旗仪式的过程中,在升旗仪式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一个班级根据学校的大主题,在家长和学生的建言献策下确定好本班升旗仪式的内容和形式,真正的体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家长的积极性。确定完毕,在星期四交由大队部审核,审核通过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在周一的第一节课,在中队辅导员的带领下,进行彩排。在升旗仪式结束之后,中队辅导员会对同学再次进行关于主题校会的教育和启发,加强学生对主题教育内涵的认知和理解。争取让每位同学在升旗仪式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
升旗仪式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大队辅导员整理好队伍,强调升国旗过程中敬队礼的规范性,宣布升旗仪式正式开始。
2、主持人上台,四名主持人做了自我介绍,并且强调了今天校会的主题“勤俭节约,从我做起”。
3、主持人宣布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出旗,介绍担任升旗班的同学。
4、主持人宣布升国旗,唱国歌,全体少先队员敬礼。
5、礼毕后,同学们一起大声背诵了学校核心、学校校训、学校精神、学校愿景。
6、班级设计的主题校会表演。主要有诗歌朗诵、快板表演、唱歌、跳舞、做实验、情景剧等形式。
7、主持人进行主题的总结与升华。
8、由老师进行上周值周总结和一些表彰和颁奖仪式。
9、主持人宣布升旗仪式到此结束,各班带回。
以下是一次主题升旗仪式的实录:
三、升旗仪式的过程解读
以下关于升旗仪式过程的分析视角,不是以每一位同学作为一个主体,而是以一个班级作为一个主体,这取决于大学路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展示特色升旗仪式的现状,而且每个班级都有主持升旗仪式的权利。时间的视角不是一次升旗仪式的时间,而是每个班级都主持了升旗仪式的这一段时间。每个班级的不同状态构成了学校结构。升旗仪式过程是“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分化阶段
分化阶段,每个主体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性别和个性特征,这是结构的阶段。特纳认为他所采用的结构主要是依据英国社会人类学家们的主流意见,即强调在特别安排的组织形式、机构的社会功能上的作用,或借此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和角色定位[2]。
在升旗仪式的准备阶段,每个班级在学校中的地位,每个班级的特点都不尽相同。根据特纳的仪式过程理论,在这样的一个结构化的学校氛围中,既有班级容量较大的班级,也有班级容量较小的班级;既有成绩优异的班级,也有创新发展的班级,还有文明先进的班级;但是这种学校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结构的,处于分化的阶段。这是在升旗仪式举行之前,全校的各个班级的状态。
(二)阈限阶段
在阈限阶段,仪式主体的特征不清晰,不具备过去所有状况的特点,被排斥在社会正常的分类体系之外,失去其原有的地位与状态。特纳认为,阂限的实体在法律、习俗、传统和典礼所指定和安排的位置之间,其不清晰、不确定的特点被多种多样的象征手段在众多的社会之中表现出来[3]。
在升旗仪式的过程中,也就是阈限阶段,在这段时间里,所有的班级的特点不在清晰,不具备过去的班级地位与特色,脱离了原有的分类体系与社会责任,在每个班级主持升旗仪式的过程中平等的参与其中,建立不同以往的人际关系和生活。不论是先进的班级,还是不先进的班级;不论是班容量较大的班级,还是班容量较小的班级,在参加主题升旗仪式校会的时候,所有的差异都消失了,他们不会去思考自己的成绩排名,不会去思考自身的精神风貌,被同质化了。所有的班级都接受着“勤俭节约。从我做起”的主题教育,“勤俭节约”的美德洗涤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在升旗仪式过程中,班级间的差异消失了,先前存在的的结构在这里也不复存在,在整個过程中,每个班级都有主导主题升旗仪式的机会,都会体验到这种反结构的状态。
(三)再整合阶段
再整合阶段,仪式主题——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重新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且还因此获得了(相对于其他人的)明确的定义——“结构性”的权利和义务。他的身上被赋予了一定的期望值,他所作出的表现应当与某些习俗规范、道德标准相一致,而这些正是在这类职位的体系中社会职位的担任者的要求[4],并且获得了身份的重新塑造。
在升旗仪式结束后,也就进入到了再整合的阶段,班级重新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状态,每个班级以新的姿态进入学校生活之中。我们把大学路小学看作是一个结构,就会看到每个班级在这个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差异,这种差异与在起始的结构中表现的差异是一致的。先进的班级继续保持着先进班级的荣誉称号。但不同的是,在班级的身份中,无形的增加了节约粮食的思想。正如特纳所说:每一次仪式过程,最后的结果都是强化了结构。先进的班级继续接受了有价值的思想观念的洗礼,变得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而且拥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按照学校的期望,他应该接受“节约意识”的熏陶,在以后的行为举止中体现出这种观念的影响。
四、升旗仪式的阈限类型解读
特纳对两种主要的阈限类型进行了区分。首先,是地位提升的仪式(rituals of status elevation)所特有的阈限,在这种阈限的情况下,处于一个制度化的等级体系之中的“仪式的主体”或“仪式的新手”,会从一个较低的位置提升到一个较高的位置,并且这种提升是不可逆转的。其次,是常常在周期性和年度性仪式中出现的阈限。这种阈限常常是集体性的。在这种阈限的情况下,他们遵循的季节性周期之中,存在着某些按照其文化所规定的时间点,在这些时间点上,那些同属一个群体或类别,在社会结构中固定地处于低下地位的人就会积极地联合在一起。对那些地位处于他们之上的人进行仪式性的领导。而那些身处高位的人必须心怀善意地接受这种仪式性的降卑。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仪式称为地位逆转仪式(rituals of status reversal)[5]。
按照特纳对于阈限类型的分类,升旗仪式属于后者,即地位逆转仪式(rituals of status reversal)。在升旗仪式的过程中,我们以学校中的每个班级作为一个主体,所以这种阈限是集体性的。在这种阈限的情况下,每个班级在每周的周一上午9:40分会准时进行升旗仪式,在这个时间段中,大多数学校进行的升旗形式是领导或者老师或者优秀的学生代表在国旗下讲话,但是在大学路小学,每个班级都是升旗仪式的主导者。他们的展示不仅对其他的班级进行了主题教育,而且在场的老师和领导也会真诚地接受在这样的主题教育中受到的启发。在这个地位逆转仪式中,担任主持升旗仪式的班级从较低的地位转化到了较高的地位,对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进行仪式上的领导。而学校的领导、老师和个别优秀的同学(国旗下讲话发言人)从较高的地位转移到了较低的地位,真诚的接受这种仪式性的降卑。所以,本文把升旗仪式看作是一次地位逆转仪式(rituals of status reversal)。
五、总结
根据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过程理论,社会生活是一种辩证的过程,存在着结构与反结构的状态。在升旗仪式准备阶段,每个班级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地位,是结构的状态;在阈限阶段,升旗仪式是一种地位逆转仪式,存在地位提升和降低的转变,在每个班级都主持过升旗仪式的这一段时间内,在场参加升旗仪式的所有人都接受了仪式教育,消解了差异,达到了同质化,是反结构的状态;在升旗仪式结束后,每个班级又回到了原始的地位,但是也收获了新的知识和启迪。每一次仪式都是一次辩证的过程,最后的结果都是强化了结构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书名页.
[2]人类学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韦冬妮.维克多.特纳及其仪式理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2.
[4] [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95.
[5] [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67.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特纳仪式理论视域下小学少先队仪式教育研究》,2019年6月。课题批准号:CXJJS1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