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多要素”选择题的判读及备考策略

2020-10-21 21:09陈亚荣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降雨选择题图表

陈亚荣

摘  要:当今高考不断加深对于地理素养和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往往基于真实情境,呈现方式不断创新,试题综合性越来越强。由此导致“多要素”题型的比重增大,因此对于此类题型的判读方法和强化备考的关注提高了。本文即从“多要素”题型的特点、判读方法、实例分析和备考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和论述,希望提高地理备考效率和解题能力。

关键词:地理;选择题;多要素;备考策略

一、前言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现在高考地理强调问题探究即基于此研究方向。高考地理试题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新情境、问题的呈现方式,更以简洁的文字、简练的图表为考生营造具有真实性的情境,以实现人文情怀与理性思维考查的有机结合,因此题目设置中,单一要素考查的减少了,多要素综合的题目越来越多。这类题目往往是运用经纬网地图、统计图(表)、流程图、示意图、结构图、景观图以及等值线图等图表材料,有效考查考生运用图表工具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阐释地理事物演变及影响的能力,具有创新性、繁复性和延展性,在考试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对于“多要素”题型来说,我们要在考试中准确地答题,需要把握住此题型的特点、判读方法和运用好地理整体性原理理解问题情境,进而把握设问的关键和实质,以解决问题。

二、“多要素”题型的特点

从多年的试题分析来看,地理“多要素”选择题具有以下特点:

1.涉及的地理要素多,题目综合性强,知识的跨度大、容量大,有比较大的繁复性。

2.图表复杂信息多,甚至是多个图表,增加了图文分析的难度和判读所需的时间。

3.往往结合新材料,提供了新概念或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强化了推理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对能力的要求较高。

4.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较全面,但往往会以某关键要素为基础,准确的把握判读方向至关重要。

三、“多要素”题型的判读步骤

根据选择题的做题方法,结合“多要素”题的特点,该类题型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判读:

1.看图型,定读法:结合材料,根据图表类型,确定判读的要点;

2.读区域,定尺度:判读题干及图表材料所示区域的位置和特征,确定时空尺度;

3.读要素,定关联:判读图表中的地理要素,抓住主干要素,根据整体性原理确定要素间的关联性;

4.引原理,定方向:联系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确定题目分析方向;

5.据选项,定路径:结合选项特征,确定具体的解题路径(如转换法、逆推法、极值法、计算法、増添法、叠置法、代入法,排除法等),确定答案。

四、典例分析

如图示意喀斯特地区模拟不同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单位为 mm/h)下,地表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2)题。(1)降雨强度为40mm/h时,地表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量少   B.下渗率大

C.地面崎岖   D.降雨历时短

(2)降雨强度为140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量变大  B.流速变快

C.土质变松  D.土层变薄

第1步:看图型,定读法。

①本图为坐标曲线图,判读时要注意各坐标的事象和单位,曲线的斜率、高低点、转折点等;

②结合图例可知,要分析的是降水强度及历时变化对侵蚀产沙量和地表径流量的影响。

第2步:读区域,定尺度。

①本区为喀斯特地貌区,指示了该区易受流水溶蚀,多漏斗、落水洞,地下多溶洞和暗河;

②时间尺度上,看横坐标可知为历时1小时内的流水侵蚀产沙量和地表径流量。

第3步:读要素,定关联。

①图文材料中涉及的要素有降水(气候)、径流(水文)、产沙量(土壤)等;

②即要素的关联是:降水的变化导致水文和土壤的变化。

第4步:引原理,定方向。

①根据整体性原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素间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②根据水循环,降水到达地表一部分沿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下滲,形成地下径流。

③据图可知,一定的历时内,降水强度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导致流水侵蚀越强,侵蚀产沙量越大。

第5步:据选项,定路径。

第(1)题,可用直选法。根据喀斯特地貌区多漏斗、落水洞,地下多溶洞和暗河,降雨强度为40mm/h时,降水强度较小,地表水下渗多,导致地表径流量较小,B项正确;泥沙量小是径流量小和降雨强度小共同造成的结果,不是原因,该选项因果倒置,A项错误;地表崎岖时地表径流速度快不易下渗,汇流速度更快,地表径流量应更大,C项错误;降雨强度较小时,即使降雨历时长,地表径流量也较小,D项错误。

第(2)题,可用排除法。选项中流量变大、流速变快和土质变松等,会使流水侵蚀作用变强,侵蚀产沙量最终应该增加,A、B、C三项错误。降雨强度大时,如达到140mm/h时,地表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经过约35分钟后疏松土层被大量侵蚀,土层变薄,侵蚀产沙量减少,D项正确;

五、备考策略

1.强化基本的图文材料的分析能力。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要推敲其实质,确定材料和设问涉及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象。即题目中的区域特征、时空尺度、主干要素。

2.重视培养地理综合思维,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在复习时要主动重构知识体系,运用整体性原理构建要素间的关联,做题时才能准确、快速地找到材料、问题和地理知识间的思维连接点,找到突破点。

3.提高区域主要特征的熟悉程度。做题时能迅速把握题目涉及区域的主要特征,才能快速根据时空尺度抓住要比较与分析的对象。

4.做有针对性地训练,熟练并合理运用解题路径。如运用转换法,把复杂的陌生的情境转换成简单的熟悉的情境,使图中隐含胡信息得以呈现,从而达到降低解题难度,迅速准确解题的目的。

5.加强概念教学和问题探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重视现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备考中对于把握事实热点里的地理背景,多搜集与此相关的新材料新情境新概念,创设问题进行探究。只要把握住关键要素,解题的路径是比较清晰的。

参考文献

[1]  郑芳芳.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地理选择题的特点及答题策略[J].新课程,2018(36):340-341.

[2]  李明刚.高考地理选择题常见错误分析与备考建议[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5):85-88.

猜你喜欢
降雨选择题图表
降雨型滑坡经验性降雨型阈值研究(以乐清市为例)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泥石流
一道物理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图表
三角函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