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道景观改造提升是优化城镇居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异的重要举措,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工作备受关注。本文分析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方法,明确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所必须遵从的原则,并对主要景观改造设计经验进行总结,以供相关改造工程的实施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空间改造;节点改造
街道在城镇中发挥连接各要素、单元的作用,并对城镇空间布局进行划分。小城镇街道见证城镇发展及历史变迁,体现城镇形象,是透析城鎮文化内涵、人文风俗的重要窗口。城乡一体化发展视域下,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更关注其基本功能的优化及景观效果的突出,通过改造提升,将街道景观打造为小城镇的宣传名片,在提高区域居民生活福祉、拉动小城镇经济发展方面做出更突出的贡献。当前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工作频繁开展,为使街道景观改造顺利达成预期效果,有必要对相关设计、改造经验进行总结。
1 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的基本原则
1.1 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某种矛盾关系,近年来,各类环境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城镇居民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进行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时,应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通过街道景观改造,对现有的城镇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具体来讲,就是要求街道景观改造在不影响城镇原本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开展,注意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提高城镇土地使用效率,避免街道景观改造破坏原有的植物形态[1]。例如,在开展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方案设计之前,对现有的街道景观进行全面勘察,了解改造区域内是否存在名贵植物、古树、水流等生态资源,以此为约束条件开展方案设计工作,避免后期施工改造对以上生态资源造成影响。
1.2 因地制宜原则
街道景观形成于城镇发展历史过程中,为城市独特文化的一部分,街道景观改造在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的同时,还需注意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通过改造升级,将街道景观打造为新的城市名片,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工作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之前积累的景观改造设计、施工经验并不多。部分设计人员在开展改造方案设计时,对现有方案的参考过多,使得改造方案与城镇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最终就会导致改造后的街道景观无法突出地区特色,所呈现的景观效果及文化传播价值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在进行改造方案设计时,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第一,街道景观小品的选择要优先考虑当地特有植物或材料,并保证景观小品能够充分融入到原本的城市空间当中,形成和谐、统一又具备城镇特点的景观带。第二,擅于利用街道既有的建筑、设施,尤其是那些建设历史时间较长的特色建筑,可对其进行改造翻新,与新的街道景观相融合,以突出城镇人文特点。第三,街道景观的改造应适度、适量,避免过多破坏原有的景观特色,在街道景观要素的选择上,也应保持较高的统一性。
1.3 以人为本原则
相较于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居民生活安逸,更容易给人带来归属感,现阶段的城镇街道景观改造虽服务于城镇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治理,但最终街道改造的正外部效应需作用到当地居民身上,能够为其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为使街道景观改造尽可能贴近人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就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改造过程中保留、凸显小城镇的人文气息,使得新的街道景观能够与居民的审美特点、生活习性相适应,以强化其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行,赋予城市更突出的人文特征,使得外来游客也能够获取精神层面的满足,深入体会小城镇独特的文化魅力。
1.4 整体规划原则
首先,在确定改造方案之前,对小城镇的历史沿袭、人文风俗、生态资源配置情况做充足的了解,采用实地观察、调查走访、档案馆资料查询等方式,寻找、提炼城镇文化中能够与街道景观相融合的元素,进而在街道景观改造中更好的沿袭、突出城镇特点[2]。其次,街道景观与当地居民的交通出行、休闲放松关联度较高,因此街道景观规划设计还需重点考虑景观设置的科学性,能够对街道的交通动线进行优化,方便居民出行,同时是街道景观与现有的交通系统有效衔接。再次,了解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及审美特点,在选择建筑材料、绿化植物及景观小品时,从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合理选择植物配置。最后,深入了解城镇生态资源配置情况,评估现有街道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在适当改造原本生态景观的同时,利用人为手段,提供必要的生态保护措施,以丰富街道景观的功能性。
2 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的设计要点
2.1 街道景观空间改造设计
2.1.1 街区规划
街区规划的关注要点在规模、密度和交通上。其中,街区规模与城镇街道的长度和数量有关,并通过规模大小影响居民的空间体验和使用舒适度。按照街道景观设计原则,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适当缩小街区规模,以使得单位面积内有更丰富的视觉元素。密度即街道中人流的密集程度,其与街道商业发展情况有关,同时也受城镇原本居民密度的影响。小城镇人口分布相对零散,因此街道中人流密度有限,空间可使用度和灵活度更高,这也使得小城镇的中心街区要多于大中城市。街道设计中通过路面高差、地面材料等要素的改变来控制经行车辆的速度,以保证街道交通系统多样化的功能。小城镇街区的交通设计应能够凸显城镇空间特色,带来独特的景观感受,同时提高行人的通行体现。
2.1.2 整体规划
建筑体量设计。一般而言,小体量的建筑使人感觉亲切,而大体量建筑则多高端、恢弘,易产生距离感。合理控制街道中的建筑体量,可突出街道景观的人文属性。例如,结合城镇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确定建筑体量,若城镇夏季温度较高,可适当增加建筑体量,以形成更大的阴影面积,调整街道微气候。同时为了减轻大体量建筑带来的距离感,可增加街道建筑层次,通过层次变化来拉近建筑与人之间的距离,提升景观体验效果。
建筑密度设计。建筑密度与街道空间有关,增加建筑间距,会导致原本的街道空间被削减,导致街道景观缺少存在感。因此在进行建筑密度设计时,可适当缩小建筑间距,并对建筑内容格局进行优化,以紧凑、有序的排列,突出街道景观,形成更浓厚的街道文化氛围。
街道尺寸设计。街道尺寸决定了可供人自由活动的范围,其尺寸设计需与小城镇空间资源、人流密度等相适应,避免过分追求街道的宽阔效果,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以往街道景观改造方案中,常出现增加行车路面宽度而压缩人行道空间的现象,小城镇行人及车辆密度有限,因此以上设计方案并不合理,不但会影响行人的通行体验,导致小城镇街道失去原本的韵味,且车行道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也会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小城镇的街道尺寸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车辆、行人的密度特点,在保证行车路面交通能力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人行道的宽度。
2.2 街道景观要素改造设计
2.2.1 路面设计
路面是街道景观的基本要素,在车行道设计中,小城镇的城市内部交通街道宽度一般设计为7m,优先选用强度高、透水性好、使用寿命长的水泥混合地面。人行道为居民活动的主要空间,人流量大,对路面舒适度的要求高,在设计过程中,除满足人行道的实用需求外,还需使其与周围其他景观相融合,提高行人视觉体验。注意在路面色彩的选择上既要丰富、多变,又要保证路面能充分融入到周围空间当中,避免颜色过于突兀。对于宽度较大的路面,还可将其铺装纹路或图案形式,吸引行人驻足,使路面本身成为街道景观的一部分。小城镇街道总体宽度有限,为提高路面的开阔程度,建议将人行道与车行道设计在同一水平面上,使用围栏划分区域,或以不同的路面铺装材料、颜色进行区分[3]。
小城镇与大中城市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人口密度及生活节奏,其交通压力相对较低,路面设计中,在交通功能满足实际所需的基础上,可重点突出人文属性。
2.2.2 建筑设计
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中的建筑设计要点如下:第一,延续城镇传统建筑风格,包括建筑造型、颜色、材料、装饰等,以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突出城镇街道景观的文化特点,提高当地居民对城镇文化的认同感。第二,建筑空間规划应满足景观外部空间设计建筑空间D/H的要求,以呈现更丰富的建筑轮廓线。第三,注意建筑立面的设计优化,使得各建筑立面能够形成连续、协调的整体,以美化街道景观带的纵向空间。
2.2.3 植物设计
植物景观是街道景观中最重要的要素构成,其发挥的装饰、美化效果最强。目前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为提高植物景观的丰富度,大量引入外来物种替代原本的当地植物,新引进的植物在气候、环境适应上需经历较长时间,后期维护难度大。同时,市花、市树等植物在城镇中的占比逐渐被压缩,导致居民对城镇原有样貌的记忆也不断被削减,得不偿失。因此在进行植物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当地生植物,此类植物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可保证最终植物景观的呈现效果,同时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在植物搭配上,可从水平和纵向两个维度出发,合理利用街道景观改造区域内原本的地势地形,打造出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植物景观带。但在植物品种选择时,也应重视当地传统,尽量避免禁忌树种,例如松柏、桑、柳、石楠、带刺类乔木等。
2.2.4 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在发挥空间装饰功能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实用功能,影响居民出行、生活质量。城镇的发展建设就是要逐步完善其基础设施功能,为居民生活及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因此在景观小品设计中,应将艺术类小品与实用类小品有机结合。常见的景观小品包括路灯、休闲座椅、垃圾箱、喷泉、雕塑、花坛等,若外形、材质和色彩选择得当,以上装饰小品均具备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的特点,可间接降低街道景观改造提升成本[4]。注意景观小品的设置位置应与其他街道景观相适应,同时考虑居民在使用景观小品时的便捷性和舒适度。例如,小城镇景观改造中,不少休闲座椅被设置在阳光暴晒的位置,在炎热天气,此类休闲座椅很难为居民提供服务功能,导致设施长期闲置。再如垃圾桶的设置密度过低、路灯设置间距过大等问题。以上问题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到街道景观的设计质量,同时无法保证景观小品的后期利用率,在具体设计工作中需重点关注。
2.3 街道景观节点改造设计
街道景观的节点即景观的视觉中心,小城镇的街道景观节点一般以中心广场、大型雕塑、花坛绿地等形式出现。景观节点处的人流相对密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街道景观的整体风格,在设计过程中需遵循以下三项原则:首先,节点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小城镇的文化特点。在节点处引用更多能够体现城市特色、带有城市历史色彩的植物、雕塑形象等,将从小城镇历史文化中提炼独具代表的文化符号,以现代景观设计手段进行呈现,以激发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其次,节点设计应有利于城市整体空间氛围的提升。街道节点一般规模较大,作为街道景观的核心,在整个城镇空间中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可被视为城镇的标志。因此景观节点必须与城镇空间整体风格相适应,能够强化城市空间氛围。最后,节点设计应发挥街道景观的过渡作用。景观节点连接不同的景观带,需在景观带之间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形成和谐统一而又富有变化的街道景观[5]。
3 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的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杭州市某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项目作为城镇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一部分,以打造“美丽乡村”为核心开展街道景观改造提升工作。方案设计初期,对该城镇现有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街道景观存在较严重的生态系统失衡问题;第二,街道景观缺少区域性特点;第三,现有景观的排列方式过于随意;第四,街道景观缺少文化内涵。
3.2 改造方案
3.2.1 重点街巷整治。小城镇街道景观中的道路既是交通动线,也是当地流动的风景线,因此决定对该城镇重点街巷进行重点整治,以打造出具备城镇特点及独特历史记忆的文化街区。具体整治中,保留重点街巷现有的被商业性和生活性的景观要素,重点对街道立面进行优化,包括取缔非法设置的广告牌、统一店铺招牌、合理安置公共标识位置等,并通过空间规划,将特色街巷的长度控制在500m左右。
3.2.2 重要节点设计。主要对该城镇的入口、街头广场、休闲公园等进行升级改造,在节点位置添加能够体现城镇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并对节点周边的立面空间做统一规划,例如,将街头广场区域内的垃圾桶、路灯、休闲座椅等统一为木质肌理,并对周围建筑立面进行分层改造,以突出城镇杭派独特空间氛围。
3.2.3 植物景观设计。本次城镇街道景观改造项目中的植物景观设计主要通过道路绿化、节点绿化及居民庭院、巷弄进行,所选植物多为当地生,包括桂花、红枫、香泡等。将常绿植物与季节性彩色树种相搭配,以便在不同时段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庭院范围内无特殊需求,不设计高大乔木,并以灌木围栏取代原有围墙,增加居住区内通透性。
3.2.4 水景设计。该城镇位于杭州地区,水是城镇最具特色的元素。在水景设计上,原街道两侧的流水被很好的保留,并通过修建人工桥、铺设石板等方式,还原流水古朴、自然的特点。同时,对村内未开发河道支流进行疏浚清理,沿河设置景观廊道,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增加了滨河休闲场所。
4 结语
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提升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整体规划原则。在进行改造方案设计时,重点做好城镇街道景观的空间、节点及要素改造设计,通过街道景观改造,突出小城镇特有的人文属性及历史文化沿袭,打造特色小镇、风情小镇。
参考文献:
[1]解丹怡.以实际案例解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设计指引 以宁波小城镇建设为例[J].浙江园林,2019(02):64-72.
[2]李慕静,张葳.旅游城镇街道景观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8(07):128-129.
[3]乔怡青.浅议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设计[J].价值工程,2018,37(19):197-198.
[4]王晓南.东北新型小城镇街道景观特色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
[5]周安敏.新型城镇化下小城镇街道界面改造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
作者简介:姓名:张子全;性别:男;籍贯: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学历: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现有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市政园林、工程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