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军 施项
发展小城镇、走城镇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是国家经济发展、富民强国、缩小城乡差别的重大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薄弱与小城镇经济飞速发展的矛盾尤为尖锐,已成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
如何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协调好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出以往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误区,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保持小城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是关系小城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以城市生态学研究为基础,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小城镇生态系统,探索生态小城镇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1. 小城镇生态系统的概念
1.1小城镇生态系统的结构
小城镇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多层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小城镇生态系统强调区域的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为一个整体
经济生态子系统在小城镇生态系统中占据核心地位,它通过综合产业群落的形成和不断发育,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经济资源。由直接生产部门、生产服务部门和生活服务部门组成。
社会生态子系统以满足城镇居民的就业、居住、文娱、医疗、教育及生活环境等的需求为目标。
自然生态子系统是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构成的,生物环境包括小城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而非生物环境包括小城镇的气候、水文、土壤、各种资源、能源、以及建筑和交通等。自然生态子系统是小城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小城镇活动起支持、容纳、缓冲及净化作用。
2.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小城镇居民生存质量的下降以及这种生存质量下降引起的人类生存危机。
2.1土地占用
随着经济发展,小城镇功能日益复杂,一方面,较密集的镇中心区无法容纳诸多事业的发展,引起镇区沿着建成区的边缘不断向外膨胀,把周围的农村包围进小城镇范围:另一方面,镇中心越来越紧张的用地状况,使得越来越多的绿化用地被占用,造成城镇内绿地面积的减少。小城镇土地利用普遍存在“空、散、低”的现象,与我国耕地不足的土地国情不相适应。
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小城镇与村庄居民点用地0.19亿hm2人均15.8m2,比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m2的规定还高,闲置土地占小城镇总面积的比例约为5%-8%。这其中尚有0.07亿hm2的潜力可挖。
2.2污染造成小城镇环境的严重破坏
一方面小城镇绿色空间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汽车的普及、建筑容积率的提高,使小城镇中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废气不断增加,大量悬浮尘埃在空气中弥漫,在小城镇上空形成了逆温层,既造成“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又严重阻碍了废气的排除;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向河流排放,严重污染水体,特别在重化学工业发展地区,污染现象尤为突出;此外,小城镇的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严重干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小城镇垃圾和固体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占用小城镇空间,污染土地、河流,破坏环境。
2.3土壤变化
一方面,随着工业生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小城镇的固体废弃物骤然增多。而我国小城镇垃圾无害处理率仅为2.3%。这些固体垃圾中有机物占36%,无机物占64%。有机垃圾是可以分解的,而无机垃圾如不处理则会永远占用地皮,形成包围小城镇的垃圾堆,既影响小城镇容貌,又给老鼠、蚊蝇提供了繁殖场所,威胁人类健康。普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农用地膜而缺乏有效的回收再利用途径,随地扔弃,造成白色污染。而简单用填埋法处理垃圾,往往需要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资源,而填埋后的垃圾中有害物如酸类、碱类混入土壤后对土质影响严重,并污染地下水。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污染了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土壤生态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在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仅为1.5%,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耕地有机质含量2.5-4%的水平;土壤板结,透气性差,肥力降低,盐碱度增高,局部地区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农田生态系统被破坏,影响了植物生长。
2.4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是资源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因子,是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系统中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水的丰欠成为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年,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仅2300m3,列世界第121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与小城镇人均水资源问题就更为突出,水资源紧张已是各地小城镇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在北方小城镇,已成为小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用水短缺存在“水量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肆意的破坏、浪费、挥霍极其宝贵的淡水资源,也是造成用水短缺的原因之一。工农业生产中,缺乏“水效益”的意识,工业用水浪费严重,重复利用率低;农业灌溉基本都是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法,效益低,利用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
2.5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
从全国整体情况看,乡镇企业所造成的污染已十分严重,己成为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的元凶之一。不少乡镇工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几乎不经过任何处理任意排放,造成极大危害,通常一个企业能够污染一条河,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健康。
3.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原则与途径
3.1生态小城镇建设中需要贯彻以下原则:
3.1.1整体优化原则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同步发展,不能仅仅考虑物质环境,要针对社会、经济提出和实施必要的生态对策。必须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后果。是多学科共同参与,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建设。
3.1.2生态化原则
是生态小城镇建设的核心和重点。生态小城镇建设,遵循生态平衡理论,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注重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大气环境、人口容量、经济发展水平、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城镇生态功能分区等一系列生态要素。小城镇规划过程中,需要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指导和设计,调控小城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引导城镇走向“生态化”道路。
3.1.3区域分异原则
生态小城镇受其所在地的气候、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等的制约,建设类型和模式也不相同,强调生态系统的地域分异性,生态小城镇中的各种生态要素都占据一定量的土地作为生存发展的根基,从而使区域生态质量、社会和环境的效益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建设生态小城镇必须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不同的生态建设方法,采取不同的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对策。
3.1.4动态性、持续性原则
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变化的、动态的,需要研究小城镇生态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小城镇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做出相应的规划,制定相应的对策,随时注意信息反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生态小城镇建设是以人和自然和谐为价值导向的,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建设必须凭借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小城镇建设规划和设计既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不能危害子孙后代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阶段性的制定目标,使建设既科学又合理。
3.2生态小城镇建设途径
3.2.1原有小城镇生态化改造。这是我国现阶段最主要的生态小城镇建设途径,通过对现有小城镇各个生态及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评价分析,确定现有小城镇存在问题和方面,分阶段对原有小城镇不符合生态及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方面进行改造。
3.2.2新建生态小城镇。包括两种新建方式,一种是对于具备较好的旅游条件,或者具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可以考虑根据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建立旅游型、资源型生态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就以旅游资源开发、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另一种是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乡可以考虑成为建制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