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0-10-21 04:18王红玉李琰韩梅尹进刚曾宪超
成长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青年教师高职院校

王红玉 李琰 韩梅 尹进刚 曾宪超

摘 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而高职院校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过硬的教学质量。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引进大批青年教师,在教师团队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成为高职教学的中枢力量。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系统化培养,提高整体教学素质,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1 青年教师现状

以潍坊职业学院为例,随着办学规模逐年扩大,近年来年轻教师队伍不断壮大,40岁以下青年教师比重逐步增加,目前已达到全院教师总数的34.6%,且提升趋势非常明显。这些教师几乎都是硕士学历(学位)。他们接受了系统的专业化教育,知识扎实、涉猎面广、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他们热爱专业、喜好钻研,敢于创新,但仍然普遍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1 課堂教学基本功薄弱

近两年,职业院校招聘大批青年教师。与师范类专业的青年教师相比,他们的教态、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以及课堂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理论、认识教育规律、遵守教学原则、学会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不断地规范化,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1.2 知识结构不合理

很多青年教师在读硕士期间倾向于做学术研究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毕业从教后对所教专业了解的不够深入,知识更新换代较慢,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断调整,个别年轻教师调整至新专业,与所学专业差距甚远,因此,边学边教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自身都在摸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更甚者,有些实训课,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未到过“企业”一线轮岗实训,凭想象教课,缺乏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1.3 教学心态失衡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评职称仅有教学工作量是不够的,教科研课题、论文、教材等占有很大的比重,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技能比赛也逐渐取代课堂教学,老师为了评职称而参加比赛,有的教师可以一、二年不上课,身处这样的环境,重心和精力离开了课堂,教学数量、质量都会下降,一旦评上职称,更不愿意承担教学任务,发展动力、发展后劲缺失,脱离了教育的出发点。

2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设计

综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的成长规律,潍坊职业学院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规划设计出了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概括为“三层次、六类型、五阶段”。

“三层次”指的是根据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将青年教师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其中,初级层次教师的表现为:教学基本功薄弱,驾驭课堂的能力差;中级水平层次的教师表现为: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基本功较为扎实;高级水平层次的教师表现为:教学经验丰富,有独特的教学特色,教科研能力强。

“六类型”则指六种类型培训主题。对于初级水平层次的青年教师,针对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设计进行培训;对中级水平层次的教师,进行课程内容优化整合和信息化教学技术提升培训;对高级水平层次的教师推进实践教学力度和提升教学研究成果转化。

“五阶段”是指:知识与技能积累、设计与整合、落实与评价、研究与发展、意识与责任养成五个阶段,体现由基础到提升的渐进过程。

3 培养模式实践分析

3.1 初等水平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沿用“传递-接受”与“行动-探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技术专题讲座、教学基本功演练以及集体备课、联合听课等培训活动,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促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讲台。

3.2 中等水平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实行双主体的师徒制,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育事业、有责任心的企业兼职教师为 “师傅”,双方努力共同培养青年教师,解决青年教师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问题。具体概括为“两定”、“两教”、“一练”。“两定”是指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新老教师结对子、定计划;“两教”是指老教师从教学、实操、教学比赛等三个方面指导青年教师。“一练”是指实践技能训练。

3.3 较高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对于这一层次的教师要为其搭建开放的交流竞技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更新理念、促进成长;定期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知名院校深造、通过参与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项目建设、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交流,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4 反思

(1)管理者面临更大压力的问题。阶段化、个性化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带来青年教师资源实际需求的扩大和分散,这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识别青年教师的优势资质,还要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整个青年教师资源。

(2)不均衡培养与公平发展的关系。这种模式,强调青年教师的差异化培养,并通过激励机制和非均衡培养机制,优先、重点培养突出青年教师,但是,会出现“马太效应”。因此,在优先培养突出青年教师的同时,还应兼顾公平。

(3)分类评价问题。青年教师培养周期长,阶段性观测培养效果,进而通过有差异的效果评价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成为目前青年教师培养评价机制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张素敏.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探讨.教师,2011-01.

[2] 张建奎,林琳.实施“三三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以潍坊职业学院经营管理学院为例,《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7-12.

[3] 方明建.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原则和模式研究.《现代教育技术》- 2012-10.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青年教师高职院校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