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玲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是重要的方面。用作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世界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品格主要手段。哪一篇有特色的文章不是创造的结果呢?
一、想象在作文中的作用
想象是人们根据对生活耳濡目染和感受、体验、构想出没有出现过的情景,他是对生活或作品在感知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信息而形象的思维过程。他更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寓言、童话、科普幻想文章;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永恒的改造客观实世界的科学动力和不竭的探索主观世界的重大的发明。想象作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优化民族创新精神永不枯竭的重要手段。所谓想象,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和事物想出它的具体的形象。想象思维是创造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机盎然,光彩夺目。在作文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响彻自己的充满个性魅力的声音。因此,作文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创新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可行性
创新素质可归纳为:(1)好奇心和兴趣,有一种强烈的尝试冲动。(2)不安于现状,精益求精的意识,即对任何传统尚在运用于解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都敢于发问。(3)良好的直觉与洞察力,发散思维方式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即遇到问题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分析并且能够以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去思考问题。
三、在小学作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想象作文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是想象的脚注。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机牵引与想象、有意触发联想、有效传授知识、有序点拨虚构、有度的运用规律等方法加强创新实践,具体分为五个过程,即“读”、“析”、“仿”、“创”、“改”。
1.“读”的过程
有句话说:“读千赋而欲千赋。”要在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写的欲望,这个读并不是泛读,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引导学生学会感受和体验作品的形象及意境。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从思维的过程看,阅读的过程:语言感知——情感体验——意蕴深究;写作过程:感悟——情感反应——形式表达。从思维的方向看,阅读过程以集中思维为主,写作过程以发散思维为主。
课文不仅是教学的蓝本,读的范本,更是学习作文的样本。它即有序列的作文训练内容,又有各类题材与体裁的文章。目前学生社会生活贫乏、在读写分离的情况下,把人人都有的一套课本读活,从新的角度掌握课本的内涵,体会文章的道理,走进习作的迷宫,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怎样把课本读活又用于作文呢?(1)进行作文训练,再读课文,会为领悟课文的真谛,指点作文中的迷津。我们用的课本每单元写作是分前后编排的。一般教学时是先学习阅读部分,在完成写作部分。容易读写脱节,读的时候只管读,写的时候只管写。现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再读前边的课文,把写作的要求与写作时的困惑带到读中去,从课文中找答案。(2)再读课文,揣摩作家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突出主题的诀窍。雨、小草、花、是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同学们在作文中一定都写过。(3)重读课文,把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材料按习作的需要进行重新地编码,组成一个习作原料库。
2.“析”的过程
实际是在具体的读的过程中必然会牵涉到“析”的过程。“读”和“析”二者应该是有机结合的。如果说“读”是学生全方位整体的去接触作品,那么“析”就是深入到作品内部指导学生认识作品的结构。再“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会辐射思维,力求辩证地、全方位的把握作品,允许学生有独立的见解。(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这种作文教学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致。使他们对想象作文有着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唤起学生感知体验的一种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谛,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3.“仿”的过程
所谓“仿”的过程,实际上是奠基在“读”和“析”的基础上的。只有在“读”和“析”的基础上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写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充分的结合“读”和“析”的过程,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对一些优秀的范文进行模仿。这种模仿不应该是一个机械的、被动的、照搬的过程,而是在吃透范文的基础上认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自觉主动地模仿。(1)抓住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仿写,目的是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行语言积累。事实证明这种作文是行之有效。(2)学习、领会新的写作要素而进行仿写,小学生在作文的学习中还是一个初学者,各种修辞方法,写作手法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因此,此类仿写尤为重要。仿写目的还在于拓展学生的想象的空间,培养创新思维。
4.“创”的过程
“创”的过程是指学生独创写作的过程,是语文的关键,也是在培养学生“读”“析”“仿”的过程之后,在大量的记忆表象的激发下,调动联想和想象,反复進行构思,只有经过大量的生活积累,才能充实写作的百宝箱。还应该使学生明白,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独创性的精神劳动,需要生活的触发和灵感的萌动。(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2)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没有创造。(3)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培养诱发捕捉写作灵感。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变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然地顿悟,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
结语
培养创新思维,其意义就远非开拓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兴趣的问题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语文老师更要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式,去开拓学生的创造灵泉,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小而言之,使学生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境界。大而言之,培育时代需要的创造性的人才。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极大地宝藏,等待我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