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向前
摘 要:学生在学习中要进行思考,首先就需要有一个问题作为思考的触发点。可以说问题本身就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问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要避免干瘪、单一的提问形式,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从具象、实际行动中,来理解并加深对抽象化、强逻辑的数学问题的认识。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试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体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初中生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要充分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办法,活跃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就要搭配适当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吸收,降低被动说教导致的抗拒和厌烦。因此,针对初中生在学数学中表现的缺乏兴趣,学习热情低,对抽象知识理解不深刻,面对同类问题缺乏用联系的观念去分析解决等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的现象,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实践来解决。
一、从数学实验中创设问题情境
在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2.3小节“平行线的性质”前,笔者提前让学生准备了纸、铅笔、量角器、直尺。先让学生用铅笔和直尺在纸上画出一条直线,然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一条与之平行的直线和一条穿过两條平行线的直线,鼓励学生猜测出现的八个角的关系是什么。并带着这个问题,用量角器测量八个角的读数,最终进行对比。由此同学们归纳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如此经过小实验的过程,学生对平行线三个性质的掌握效果更好。并且借助实验这一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养成用实践验证知识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用具象素材创设归纳抽象规则的问题情境
数学中许多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力。而对于在这两方面能力不足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学起来非常困难,比如对于抽象定义的理解、对平移、几何图形的想象等。因此教师灵活地用具象的数学素材来表达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带着问题去主动提炼出其背后蕴含的抽象规则,能帮助学生降低难度,强化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做到掌握。学生通过自身的行动得出的结论,能产生极大的成就感,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保持以及促使学生持续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
在学习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2.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前,笔者让学生将电影票带到课堂上,并者通过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将空间坐标系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认识横坐标、纵坐标与坐标的定义,并一步步帮助学生发现其在生活中的用途,更好地学会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给其中的物体进行定位,以及后续的计算:
(一)请报出你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并回想当时观影情况,说出在环境昏暗的电影放映厅内,你是如何精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二)请问类似的“找座位”的经验还在哪些情况下出现过?
(三)从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能用精炼的语句将这个“找座位”的特点描述出来吗?如果用x和y要怎么表示?
(四)请在黑板上展示。
经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与归纳,从而提出了初步的猜想,并用代数主动完成了一个包含x轴和y轴的简易版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随后结合黑板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笔者让学生翻开书,对照课本,证明学生的观点的正确。通过以上系列问题的提问,步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越发牢固。同时在发现自己的猜想与教材的“正确答案”一致后,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继续参与到情境中进行学习的动机。
三、创设对比问题情境,强化构建知识体系
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用于问题的解决上,面对一些同类属性的知识时,学生由于基础不牢、粗心大意等原因,容易混淆,尤其是初三学生,知识的混淆与错误记忆对参加中考、升学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同类问题进行对比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帮助学生明晰与归纳总结不同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比如在学习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5小节“位似图形”的时候,学生就容易与23.2小节的“相似图形”相混淆。因此首先在PPT上一左一右放两个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多边形,提问“相似图形”的概念,内容以图形的特点,让学生亲手参与来唤醒记忆;随后,让学生操作PPT,将两个图形以某一中心点“O”进行重合,并将“O”与各自对应方向的顶点连上直线,让学生研究“O”与两个多边形同方向顶点的连线的比例关系,由此推导出关于位似图形的定义,加深对“相似图形”和“位似图形”的概念区分。
四、总结
以上几点建议知识问题情境创设思考角度的一部分,诸位同仁在具体的实践中应以本班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进行对应的方法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给初中生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层次性。教师要遵循生本位思想,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个人需求等对学生进行分组或分层的问题情境创设,结合丰富的形式、多样的角度带动其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琦.试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J].学周刊,2020(14):29-30.
[2] 王敏. 如何在初中数学创设情境问题教学[C].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9(六).: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9: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