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德
摘要:大数据时代主客观传播方式的融合趋势明显,但人类从事脑力劳动与思考的基础出现危险。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分析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从现象学视角区分记忆与回忆,从计算机视域对两种传播方式进行辨析,最后根据传播对象的特点进行总结。
关键词:意识;记忆;回忆;第一硬盘;第二硬盘
大数据时代强调对传统教育行业进行电脑、网络、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改革,以达到多元化教育的目的,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間,似乎这个技术至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提前到来并取得不错的成效。也有学者面对疫情防控期间各类学校开展“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主动汲取经验,从超大规模互联网教育组织的视角出发,围绕通信平台、数字资源等七个核心要素出发进行讨论,但是我们从两种传播方式的本质进行观察,并借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最后对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价,其中隐含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也会更清晰的呈现。
一、意识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孙正聿指出“无须记忆的代价问题”是当信息化变成时代潮流之可能时他对当代教育的思考。原因无他,作为人文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尤其需要注重生活、文献和思想等方面的积累,这些积累保存在人类最原始的硬盘即人脑的长期记忆之中,而各种搜索引擎和智能化手段的丰富日益占据人们的生活时,无疑会挤占“最美丽花朵”人脑的存在。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生产多样化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常常将所生产的产品类型的丰富来比作时代的进步,但是这只看到了一端,没有看到另一端:真正生产力的进步在于用了什么东西进行产品的生产,即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既可以作为评判时代生产力水平的高下,也可以作为各个时代生产关系的判别器。
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的动物,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如果一个杯子静静放在那里,可以用自在状态来形容它,但是一个人不同,除了有自在这层状态以外,还有一种状态叫自为,例如可以用手拿起那个角落的杯子扔向远处听不见他叫喊的路人,以达到他和路人的互动,而杯子本身并不能将另一个杯子扔出去。人的这种能力可以称为自在自为,而杯子等物体只能叫自在状态。这种分划仍然属于主体的客体化分划与客体主体化的范围之内。世上本无杯子,是人将自己的想法、需要结合客观材料制作了杯子等物件,在这个过程中制作出来的杯子等物件既丰富了现实的客观世界,又给人的主观世界反映并增添了新制作出来的部分,拓展了人的观念世界。按这个范畴来看待两种传播方式的主体,互联网技术主要是智能技术,而传统教育是人作为劳动主体,智能技术与人作为劳动主体的差别主要在于智能不具备“地球最美丽的花朵——意识”,而人具有;智能设备不具有实践性、社会性,而人类活动具有;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智能设备能否拥有自己的大脑——意识(由人工意识设计并进阶发展后的机器自主意识)。
二、记忆与回忆
两种传播方式其实都有联系与区别。共同点在于都让学生和教师参与,从以前的单元主体论变为现在的多元主体论,似乎这样就可以解决传统教育的不足,用了互联网技术的辅助。区别实际上聚焦在记忆与回忆、想象与记忆、图像意识等方面的区别。
倪良康指出人们混淆了记忆与回忆的概念,记忆偏重于心理的机械功能,而回忆侧重于意识哲学的反思方面,胡塞尔通过从心理学、数学、哲学等领域研究发现,我们一般理解的心理问题属于经验哲学,没有可靠地认识论根基,只有从底层的认识发生原理过程进行剖析,才能得到关于物、知识如何可能的奠基顺序。他将人们的记忆归为第一性的阶段,如感知、想象共同构成的底层阶段(直观行为)之中,负责提供人类认识的物质材料;人类的意识行为如果按照知识如何可能的认识层次划分,首先由感知行为与想象行为是第一阶段的行为,想象行为包含在直观行为,共同构成第一性阶段,符号意识、图像意识等归为第二阶段,负责说明各种具体的意识行为类型;第三阶段的意识行为就是判断,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的表象与判断才构成客体化行为,在客体化行为的基础上,还有与之对应的非客体化行为,它们构成全部意识行为。在胡塞尔的意识行为类型奠基关系分析中,记忆属于底层的感知行为,也属于直观行为,而回忆属于高层次的符号行为,当然对于记忆与回忆的区别,胡塞尔用是否能当下化来进行区分,这里不再讨论,当下即现实的发生,而当下化指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通过人脑的作用再回想一遍(类似回忆),而再回忆指把发生的事情再再回忆一下,回忆、再回忆之间的区别在时间、回忆对象、清晰度等方面都不一致,有本质区别。回忆是一种将过去经历的东西唤回并再现的意识活动;而记忆则不是意识活动,而是一种将过去经历的东西保存下来、从而使其有可能后来被唤回当下的心理机能。记忆作为底层、奠基的作用为大脑的其他作业提供基础。
三、第一硬盘与第二硬盘
人工智能或者互联网技术与人类记忆活动的劳动资料不同,劳动场所不同。人工智能采用输入型的设备进行原素材的收集,转化为逻辑电路信号,并交给中央处理器(CPU)进行总调度和运行各种指令,主要集中在电脑的CPU、内存和硬盘、网路、数据库等场所;而人脑意识工作的场所在于人脑。意识,人类大脑的特殊机能之一,因此它负责给各类意识行为提供各个等级的排序及安排。按照记忆与回忆行为分析可知记忆属于心理机械机能,而回忆属于意识行为,各自的类型不一样,但是记忆一定为回忆、想象、图像意识等提供物质保证。可以说人脑就是记忆的主要作用场所。
电脑搜索的运行则是对录入数字的模拟电路信号的转化与输出,而人脑记忆的运行则依靠记忆某材料,想象、推理、运算它们的表象,再形成自己的判断,用符号表达出人们的意思与思想,当客体化行为已经具备的时候,人们可以随意运用客体化行为的成果如苹果、红色等来说明自己的感受、欲望如“这个红苹果真好吃!”。
四、总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思想的范畴。思想的范畴不同于物质的范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在区分人的社会属性的时候,将人分为“人是生产实践的动物”“人是政治实践的动物”“人是思想实践的动物”等不同的表述,这几种表述都有各自的内涵,因为实践本身就有三层意义,对应的生产实践也有三种,分别是物质生产实践(经济属性)、政治生活实践(社会属性)和思想领域实践(意识属性)。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功能与权利,意识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显著区别之一。人类只能靠自己的劳作实现主体对自身的客体化过程及客体化过程对人自身的反哺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记忆价值观、记忆行为本身不能被电脑的中央处理器的调度过程所挤兑或者排挤,即不能人为地被忽视、被替代。孙正聿正是看到了人文学科的这种特点,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担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社会意识中的上层建筑部分,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存在也决定社会意识。当人类把自己的劳动方式让位给机器的时候,就取消了自身的各种属性,当属性有复合变成单一、人自身也不完整了。把传统上课的价值观以德育德、以师育人的过程全权交付给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代劳,那么人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体现?人类命运前进的钥匙,还是应掌握在自己手上,而不能转交给智能设备、系统所替代。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慕华,沈阳,田阳,曾海军.超大规模互联网教育组织的核心要素研究——在线教育有效支撑“停课不停学”案例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3):10-19.
[2]倪梁康.回忆与记忆[J].浙江学刊,2020(02):26-33.
[3]孙正聿.人的精神家园[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2009.
[5]胡塞尔.逻辑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