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安宁

2020-10-21 04:08盖卓琪
文存阅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

盖卓琪

摘要:陶渊明虽然生在乱世之中,但是却独爱诗酒田园,并将自己的人生生活态度融入到了自己的诗歌之中。文中主要对陶渊明的诗中酒进行分析,以期可以加深对陶渊明的认识。

关键词:陶渊明;诗中酒;诗歌

陶渊明一生放荡不羁,嗜酒如命。他生在乱世,不好功名利禄,独爱诗酒田园。陶渊明将这高洁的生活态度注入笔尖,融在墨里,他的诗也仿佛能散发酒香。但他写酒,不是为了赞扬酒的美味,也不是为了表达他对酒的喜爱之情。酒就像是一个老朋友,与陶渊明的文字如影随形,给陶渊明带来乱世中的安宁。杨敏说:“只有将陶渊明饮酒诗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把握陶渊明的诗歌,才能真正认识陶渊明其人。”[1]本文将浅析陶渊明的诗中酒,通过酒来认识陶渊明,探寻陶渊明如何在酒中寻找安宁,又如何将安宁寄托于酒中。

一、酒中愁

对现实的不满,迫使陶渊明常常寄情于酒,借酒消愁,从酒中寻求避世的安宁和解脱之法。正如朱光潜所说:“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2]

(一)世态炎凉

魏晋六朝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时代。陶渊明出身下层社会,一生经历了五仕五隐,从未得到过重用,但本性高洁的他却也不堪看人脸色,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了广为流传的佳话。在这样污浊的社会,战乱纷飞的时代,陶渊明抒发悲叹之情的诗不在少数。

以《饮酒》其一为例,“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叹世事无常,愤恨官府黑暗,可怜自己造福天下苍生的愿望再不能实现。然而在这样的情感基调下,最后一句却话锋一转,好似破罐子破摔,醉中取乐。“欢”字与全诗悲愤的情感基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说是欢相持,实则苦中作乐,寻找虚幻的快乐罢了。或许只有在醉酒后,陶渊明才得以在梦中施展抱负,也算是这可怜之人的一点慰藉。

(二)穷困潦倒

除却官场的黑暗,生活的贫困同样让陶渊明不得不借酒消愁。“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五柳先生传》)。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陶渊明的无奈。战乱纷飞的年代,陶渊明不得不躲避在深山中,与妻儿一同忍饥挨饿,被逼到如此境地,着实可怜。他在《九日闲居》中将心酸之情全然倾诉,“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一贫如洗的陶渊明寂然坐于家中,酒杯长时间不用,已经积了一层灰,看似诉说着酒杯的耻辱,却又何尝不是陶渊明的忧愁。此时的陶渊明已经无酒可饮,连那虚幻的安宁都无从寻找。哪怕只是小酌一壶,睡上一觉,也算是又熬过了贫寒的一日。

(三)畏惧死亡

陶渊明终究是世俗之人,免不了惧怕死亡。由此他将自己的思考寄于酒中,“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连雨独饮》)。陶渊明对长生不老的思考均体现在这首诗中。尝了一口可以成仙的酒,仿佛真的千愁万绪一扫而空,再喝一口,连天地都不复存在。陶渊明似乎在这首诗中揭开了他酒后世界的真面目,或许这就是他从酒中得来的安宁。

二、酒中乐

(一)官场归来

尽管辞官隐居的陶渊明依旧放心不下朝政,但片刻的欢愉是真实的。“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因不堪朝廷的黑暗,在短短八十天之后辞官回家。酌一口熟悉的家中酒,看着庭院里依旧挺拔的大树,倚在南窗,内心一片安宁。此时的酒是家的味道,是远离纷争的味道。

(二)田园美景

避世的陶渊明在山中与酒相伴,时而在庭院甄酒自酌,优哉游哉,好不惬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此刻的陶渊明必定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烦恼。一切美好的风景都融在这一口酒中,美酒入喉,饮的也不是酒,而是远离世俗的宁静。

(三)人生通透

陶渊明在《游斜川》中悟透了人生。“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看着山间美景,纵使生命终将结束,也此生无憾。活在当下乃是真理,过去与将来都与他无关。这种全世界唯有自己真实存在的孤独感,和生命如草芥的无助感,是陶渊明愁绪的源头,也是那个时代人痛苦的作祟者。如此美景却解开了陶渊明的心结,让他顿悟人生之哲理。酒仿佛是一个老友,静默无声,却在这一刻与他一同纵遥情。

三、他人眼中的陶渊明与酒

陶渊明逢饮必醉,这似乎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爱酒,若是真的对酒本身如此喜爱,大可不必次次将自己灌醉。正因如此,韩愈称他是“有托而逃焉”。试问身边爱酒人士,若得了好酒,是迫不及待将自己灌醉,还是小酌一口,细品香醇,再收藏起来视如珍宝?如此看来,陶渊明并非爱酒本身,而只是爱酒带来的醉意。梁太子萧统有言:“吾观箕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集序》)。醉意味着虚幻,意味着不省人事。无论是因乐而醉,还是因愁而醉,陶渊明终究在逃避现实,寻求一方幻境,从这方面来讲,陶渊明着实将安宁寄于酒中了。

四、结束语

他是普通人,惧怕生老病死,也叹息生活困苦;他又不是普通人,即便饥不果腹,也不愿对贪官污吏低头。酒是他的老友,若人能成仙,酒则是他成仙的丹药。他饮酒,是为了忘却生活的重压,为了无视政治的黑暗,为了在漂泊的一生中有所依附。酒让他得以遁入自己的桃花源,陪他看遍山水,陪他忧愁,陪他欢喜,这便是酒带给陶渊明的安宁之所。

参考文献:

[1]杨敏.陶渊明的酒中真意及其对诗酒传统的接受[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1):89-95.

[2]朱光潛.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陶渊明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小小诗歌汇
陶渊明的“粉丝”
一个诗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