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义平
题记:早已耳闻费正清先生,却苦于没有拜读他的作品,机缘巧合,了解到先生《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书中志趣显达,内容切实,详略品悟了自古代中国文明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主要事故,虽以数典历史为主,但其中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的走向特点,也是大有裨益,特作后感,以瞻著作。
全书共记十五章,大体依照时代延替、朝代更迭来论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作者首先对中国概括作出点评,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渊源、中华文化为基础,有着上下约5000年历史,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从原始部落,到氏族社会,最后逐渐演变为国家。其次以朝代更迭为主线,介绍了中国自古代社会、古典时期,到秦汉、唐宋、元明、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史,演替原因。
《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可以说成是一部较为概括简明的中国通史,其内容泛广,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本书秉持简述中国发展历史的思想,详略得当,虽着墨不多,但已使中国发展历史大体清晰。本书涵盖范围广泛,体系完整,基于课本知识的结合目的,谨以后五章为立足点,抒写读后感悟。
19世纪以来,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行动日益频繁,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再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并持续签订大量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割地赔款中苟且投生,以此度日。
封建社会的没落,表明了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与时代必然性,于是,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制度,自辛亥革命起,开创了武装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義的潮流,而中华民国的建立,更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然而,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等等,却体现出全然模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发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地主社会的相似本质特征,表明资本主义与中国发展的不适性。基于特殊的历史特性,以及国际历史的变化,共产主义力量逐渐入住中国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巨大成就,佐证了共产主义于中国特殊国情的普适性与优越性,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缔了大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地位。
本书到底过于精简,对于这些时期的历史介绍不够详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之间的联络也不太分明,以此来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优越性,终究过于牵强。鉴于这个原因,接下来以品味本书艺术鉴赏及记史方法为立足点,抒写读后感悟。
《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作为一本历史书,与相同类型的史书材料的差异之处在于:
一是本书不是以一定历史人物的作为经历当作切入点,而反思一个历史朝代,相反,它记录的不是苍白的历史描述和彼此相间断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全局视角,分析中国历史传承中,社会的运转特点、文化发展、制度优缺等,它的内容不仅限于记实,而且蕴含丰富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见解,内容大多不是以是什么,而是以为什么为主线。
二是本书由美国教授费正清所编,由于作者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特殊属性,书中后五章与共产主义相关联的内容,大多与受马列思想影响的中国学者的思想不同,在某一程度上对历史的评定更加客观准确。例如:费正清先生在书中提到的“英国一直希望通过签订条约来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就与大陆教科书中普遍统一的“西方列强与中国签订条约的目的是,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实际上,英国、美国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也攫取利益”的观点相差很大,虽然它们是基于相同的一段中国历史,但所得出的结论却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的,因此说,《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作为了解中国发展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桥梁,运用现代史学的观点来分析历史,内容新颖,别开生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是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费正清先生运用具有西方风格的写作框架来书写中国历史,避开了直接书写史实的传统史书记载方式,而是通过对中国自然环境、民族特点、文字语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概括性描述,进而认识和了解中国历史。本书将东西方历史进行比较,以此来看待中国、看待历史,写作手法新颖,题材丰富,内容多样。
本书的另一大成就在于,书中提出了诸多创造性概念,来描述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特点,例如:将明清时期,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历史,总结为“汉族文化中心主义”思想鼎盛发展的历史等等。通过概括性的表述,可以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有更全面、更准确的把握。书中通过对“汉族文化中心主义”思想的展开,传达出全然肯定本国文化,否定外来文化,则必将被时代潮流所淘汰的观点,说理清晰,具有说服力。
费正清先生的《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是以外国人的身份,作为旁观者的角度,对中国上下约五千年的历史作出的详细解读。书中见解独到,对中国历史不加扩大,不加粉饰,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客观清晰。书中内容宽泛,说理分析细致入微,对中国发展历史中的优缺,中国社会的特点,对中国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传承与演变都有作者独到的认知,不失为可以用来了解中国通史的有力辅助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