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海川
【摘 要】目的:分析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方法:取2018.02~2019.10接收7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研究均实施消化内镜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2组,试验组(n=50再出血),对照组(n=20未再出血),分析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试验组休克、活动性出血、出血量、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血小板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血红蛋白、内镜下活动出血、休克等为诱发再出血危险因素。结论:血红蛋白、内镜下活动出血、休克等为诱发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及早进行干预。
【关键词】消化内镜;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危险因素;血尿素氮;血小板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148-01
上消化道出血以便血、呕血、微循环障碍等为临床症状,若未及时开展有效治疗会导致各器官、组织出现衰竭情况,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1]。临床针对上消化出血采用消化内镜治疗,但经临床实践证实消化内镜治疗后多会出现再出血情况,既影响整体康复效果,还会增加患者心理、身体应激反应发生率,为降低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发生率,故本次选择70例2018.02~2019.10接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对诱发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2018.02~2019.10接受7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研究,其中45例男、25例女,年龄20.42-64.21岁,均值(42.14±21.01)岁;出血类型:34例活动性渗血者、20例动脉喷血者、16例血管渗漏者。
排纳标准:(1)排除:感染性疾病者;血液系统疾病者;器质性病变者;肿瘤者;语言障碍者;认知障碍者;中途退出治疗者。(2)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出现不同程度黑便、呕血、心率過速、头晕者。
1.2方法
采集70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其休克发生率、活动性出血发生率、出血量、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血小板、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检验值用t、平方差表示,计数资料检验值以%、卡方表示,统计数据借助SPSS22.0分析,检验结果以P值表示。
2 结果
2.1单因素 两组休克、活动性出血、出血量、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血小板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多因素 血红蛋白、内镜下活动出血、休克等为诱发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高发重症疾病类型,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进展快获得临床广泛关注,随着当前人们生活、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逐年攀升,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胃粘膜病变等为诱发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多度劳累、饮食不规律、便秘、药物不良反应、酗酒等均有上消化出血诱因,临床需及早进行有效治疗避免诱发出血性休克、感性脑病[2]。临床针对上消化道出血多选择消化内镜止血治疗,该治疗方法可清除定位病灶组织,并对出血部位进行准确止血,降低输血量,提高整体治疗效果,但有资料显示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率较高,故需明确其诱因提高临床疗效[3]。
干预:内镜手术切口小、操作简单,故在治疗中要开展护理复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病史等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告知患者术前禁止饮食,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配合程度及保健能力,且在开展内镜治疗前要告知患者手术流程、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在活动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展手术治疗[4]。在内镜手术操作中要加强对患者心率等基础性指标变化的观察,若术中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手术医师并配合其进行护理干预,手术完成护送患者进入病室进行基础性护理,出院前叮嘱患者出现异常及时就诊[5]。
综上,休克、活动性出血、出血量、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血小板等为诱发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独立因素。
参考文献
张慎听.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8):79+81.
刘勋.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3):58.
张宏义.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5):45.
罗强勇.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01):29.
贾傲.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