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安莉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在政界具有空前绝后的影响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在艺术领域方面有着重要影响;从源头来看,新中国的成立及后续的历史性事件对艺术家的创作形式和内容有着极大的影响。
由于文化大革命,“极左”的思想政治路线受到了批判,美术界冲破了思想的禁区。1978 年 8 月 11 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青年作家卢新华的小说《伤痕》,“伤痕美术”由此产生。“伤痕美术”打破了 1949 年以来以“英雄人物”,“三突出”“红光亮”“高大全”为主的政治题材创作模式,绘画界在这样的大变革下,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形式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术作品在主流意识大趋势的影响下,以歌颂光明、歌颂生活和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为指标,而“伤痕美术”将“歌颂”转变为“揭露”,全面的正视现实。图一唐小禾的《在大风大浪中前进》,这幅作品描绘是一群工农兵拥护在毛主席的身边,此幅画面舞台效果极强,中心人物明显伫立在画面高耸处,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视觉效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歌颂人民美好生活的代表作之一。但图二伤痕美术时期的《千秋功罪》却与之截然不同,在颜色的使用上,以灰色调为主,改变了以往的鲜艳色调,画面上采用侧面烘托的表达方式,将倒在血泊里的女学生作为画面中心人物,这样的表达,符合时代发展脉络,比起歌颂、赞美,似乎这样的作品更加能够让人理解那段年代的动态。
在内容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绘画作品描绘的大都是以国家重要代表人物為主体,而一般的民众进入不了画面的中心,比如刘春华 1967 年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这副画内容主要是以毛泽东伟岸的形象为主,描绘了毛主席在面对泥泞不堪山间小路和阴晴不定的天气时,泰然自若的神情,一种肃穆感充斥着整个画面。而“伤痕美术”中王亥的《春》描绘的是一个朴素的女青年倚靠在墙边的形象,普罗大众能够成为画家的主体,是伤痕美术有别于之前美术最大区别之一。描绘对象发生了转变,单调的英雄楷模再也不是永恒的中心画面,平凡的普通人是时代的主人,这样的转变,揭露了这种大时代中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以揭露、批判、悲剧为主流的“伤痕美术”,灰色调的画面,突出表现了文革给人以深恶痛绝的觉醒,这是警示的效果,让人们从精神层面去回顾历史。敢于批判、面对现实的表现手法,让艺术家内心的情结解开,压抑的状态得到了释放。文革前,很多艺术家取得很大成就,在面对这样的特殊时期,艺术家们都受到了制约,“伤痕美术”的出现,在极大程度上,挽救了早期艺术家。同时,“伤痕美术”将越来越引起当代人的沉思。从艺术发展角度出发,“伤痕美术”拓宽了艺术发展的边界,它能够让普罗大众成为中心,这也与 1978 年以来,国家的宗旨“一切为人民服务”共通,这是时代的需求。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伤痕美术”似乎也局限于文学范畴内“主题性”因素,把自己的绘画主题局限于自己编好的故事情节,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从平凡生活中去捕捉,而不是过分的剧情化,我们应该在平凡中发展不平凡。伤痕美术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绘画形式上的转变,更多的是对时代的思考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