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之名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2020-10-21 09:19于虹迪
神州·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席慕蓉语文核心素养

于虹迪

摘要: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爱国思乡主题的诗歌单元,为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需引导学生品析同一主题的课外诗歌。席慕蓉乡愁诗在内蒙地区广为流传,诗中具有独特的草原情怀、鲜明的民族色彩。本论文通过对席慕蓉诗集的浅析,试图从乡愁诗歌的独特意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中更好的诠释独具魅力的“草原情怀”,同时挖掘由此传达出的独特而深刻的民族意识,力争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席慕蓉;乡愁诗;草原情怀;语文核心素养

引言

席慕蓉乡愁诗歌具有乡愁诗歌的普遍性,又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尤其席慕蓉在对乡愁诗歌的书写上以回乡前后为一个分水岭,对草原的情感是个逐步升华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席慕蓉诗集的浅析,力争在指导学生阅读席慕蓉诗歌中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席慕蓉乡愁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席慕蓉乡愁诗具有其特殊性,诗人在创作出众多乡愁诗代表作的初期,与千里之外的故乡尚未谋面。于她而言,故乡是外婆及父母眼角泛起的泪花、口述中的远方草原。在指导学生阅读席慕蓉乡愁诗时,要从真、善、美三个方面来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特殊的民族文化积淀是骨子里最“真”的基因

在阅读文学中,了解诗人生平、创作背景有助于思维发展,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席慕蓉蒙古族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慕蓉是穆伦的音译,汉语意思是大江河。据席慕蓉诗作《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条大江河就是母亲故乡的河——西拉木伦河。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铸就了席慕蓉特殊的民族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感情方式,具有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积淀。指导学生阅读时,引导学生了解席慕蓉其人其诗,席慕蓉祖籍就是锡林郭勒这片草原,对于生长在这片草原上的学生来说,席慕蓉不再是遥远的台湾作家,而就是真实存在的一个族人,一个蒙古族老乡,从而对诗人萌生出一种因为基因、血缘、民族文化传承的真诚亲近感。

(二)特殊的意象是草原特有的“美”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在品读诗歌时提炼并分析诗人在表达情感时使用的意象。席慕蓉诗在倾诉乡愁时总是与特定的民族地域、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融合在一起。提起内蒙古就是一幅地域特色鲜明的山水画:有茫茫的草原,秋至时节总是芳草离离;黄沙大漠伴随烽火孤烟,驼影迤逦、落日昏黄,皓月如玉。于是塞外、长城、黄河、风沙、芳草、忍冬花、菖蒲草等这些鲜明的意象,带着特有的民族色彩融进席慕蓉的诗。如在《长城谣》中她写道:“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学生可以分析出,长城即故乡的象征。长城有很长一段在内蒙古境内,因此席慕蓉在很多的散文和诗歌中都使用了长城这个意象,以此附丽乡愁。解析长城这个意象的内涵的同时,可向学生推荐阅读席慕蓉散文。阅读可以塑造一个人外表的優雅和谈吐的风味,正如学者所言,人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读的书会进入血液和神经,会生长成为精神的一部分。

读她的诗,仿佛沿着西拉木伦河溯其流而上,在河的尽头看到一个身着红裙的蒙古女子手执马头琴,正为你唱着那情真意切、曲调悠扬的牧歌。席慕蓉乡愁诗歌中融进了独特的情怀——草原情怀。草原情怀也是她今生浓的化不开的欣喜与悲伤。是一种善的素养:人文精神、道德境界。

二、《以诗之名》原乡情感的升华

《以诗之名》是席慕蓉第七本诗集,距第一本诗集《七里香》的出版恰好时隔30年。“时光层叠交错,当年无人能够预知却早已写在诗中的景象,如今在我眼前在我身旁一一呈现——故土变貌,恩爱成灰,原乡与我素面相见……”诗人在序言中这样写道。《以诗之名》于2011年初版,共分九卷。其中第七卷《以诗之名》、第八卷《聆听伊金桑》和第九卷《英雄组曲》是诗人写给她的草原。在《以诗之名》中,席慕蓉是一种追溯或者说回顾的心情,以诗歌的名义重温原乡之旅。也有人说这部诗集是写给诗人的爱情。

《英雄哲别》、《锁儿罕·失剌》与《英雄噶尔丹》这三首诗为《以诗之名》的第九卷,篇名定为《英雄组曲》。这三首诗写出了席慕蓉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故乡。她终于可以置身于日思夜想的草原,真真切切体验草原的风土人情。母亲的故乡已经更名,不再是昭乌达盟,而是叫做赤峰市了。然而,不管地名如何更换,六千年历史渊源的红山文明依旧有蒙古高原上先民最美丽的记忆。诗人终于将自己眼中的敖包文化、游牧文化、苏力德精神写进自己的诗行。诗人终于得以在心中,在诗里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故乡。

三、结语

席慕蓉的诗歌风格没有余光中的磅礴激健、郑愁予的潇洒妩媚。但是,她就是她自己,和她的名字一样,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大河汤汤,激荡着波光、迤逦着旋律,她是一条深沉惆怅的河流,这条河叫做——西拉木伦河。她以诗之名,书写对草原的热爱,诠释她独特的大气磅礴的原乡情怀。我们在教学中以诗之名探寻她诗歌中具备的文学价值和民族学价值。指导学生阅读席慕蓉诗歌,尤其是锡林郭勒草原上初中生阅读席慕蓉诗歌能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体会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这是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的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有利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罗燕兰.寻找精神原乡之旅——论席慕容乡愁诗的艺术特色[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6):60-63+109-110.

[2]海南.解读席慕容乡愁诗的艺术特色[J].长城,2011(10):23-24.

猜你喜欢
席慕蓉语文核心素养
少年
家有“名妻”席慕蓉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为什么
席慕蓉呼吁教材中删去《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