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策略探讨

2020-10-21 03:54张德祥
神州·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课堂导入小学数学对策

张德祥

摘要: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次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入学习情境中,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从而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课堂教学中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对策

巧妙、新颖、别致的导入,就如同一块磁铁可以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既能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又可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后面课堂教学的有序展开自然就会顺理成章。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各种策略,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巧妙地设计课堂导入活动,从而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温故知新导入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必须要重视温故知新,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各知识点之间都有较强的联系,只有掌握内在的联系时,才能够更加灵活与快速地学习。

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巧设这样的课堂导入: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课件中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正在快乐地玩耍,突然梯形走了过来,并和它们打招呼,这时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都非常惊讶地看着梯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看完之后竟然和长方形它们一样都是惊讶的表情。这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们可以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再看一遍课件,它們和梯形有没有相似之处呢?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迅速进入到了新知的学习中,并明确原来梯形的面积就是由三角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这样的教学既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完善了图形面积的知识体系。

二、生活情境导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课堂导入,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从而在吸引学生进行课堂知识学习的同时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全面地发展与培养。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个有趣的动画短片进行课堂导入,小红在自己家的果园里摘了53个桃子,她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了小明送给了小明24个桃子,然后她又返回果园摘了38个桃子,那么此时小红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呢?通过这个有趣的生活动画情境的创设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学习效率能够得到同步地提升,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开展。

三、巧妙设疑导入

小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求知课堂,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需紧紧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巧妙设计一些疑问或问题,诱发其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产生学习动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知识内容巧妙设疑,将新授内容整合在问题中,利用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新颖性和启发性,使其在问题驱动下一开始就进入到思考状态,思维得以活跃,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

比如,当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的计算》这一部分的知识,就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杯子以及饮用水开展这样的一个小实验,以此作为教学导入:首先,教师需要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然后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中倒入150g的水,在另一个杯子中导入100g的水。随后,教师可以拿出一包白砂糖,在150g水的杯子中加入30g糖,在100g水的杯子中加入25g糖,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两个杯子中的水,哪一杯更甜呢?”由于没有实际的计算,学生们只能随意猜测,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百分比的知识进行学习,以此计算出最终的结果。

四、趣味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在故事的内容中提出新课内容的,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是比较喜欢听故事的,特别是有趣的故事,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比如说在教学通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导入一个唐僧、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谁吃的饼最多的故事:话说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由于实在饿的不行,猪八戒就去化斋,化了一个饼回来,由于贪吃,自己把饼拿回来的时候就已经吃了1/2,然后其他1/2的饼就由唐僧、沙和尚、孙悟空分,唐僧吃了1/6,沙和尚吃了3/12,孙悟空吃了1/12,那究竟唐僧、沙和尚和孙悟空三个人谁吃得最多呢?通过这个大家都熟悉的西游记里的人物来结合所教学的知识编造一个故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展开对问题的探讨,学生们也想知道这个答案,自然而然地就会进行充分的学习,这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五、动手操作导入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暂时停留在直观思维层面,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动手操作则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了形象直观的操作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借助操作等感知形式,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活动而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从而真正理解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

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图形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关注,教师设计了操作导入环节。要求学生先对教材中线段与平面图形进行简单认识,然后动手操作,用火柴作为三角形的一条边,来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几根火柴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几根火柴能围两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后回答6根火柴可以围成两个三角形。这个时候教师继续让学生用6根火柴操作,提出能否用6根火柴围出更多的三角形?学生操作后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考虑的,其实六根火柴可以围成四个三角形。(出示教具)接下来教师引入长方形与正方形内容,学生便会十分感兴趣。

六、结语

合理、科学的数学课堂导入,可以帮助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慧明.试论小学数学教学导入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117-117.

[2]杜守平.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8,615(19):114.

猜你喜欢
课堂导入小学数学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