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宇 于婧 王菲菲
【摘 要】目的:分析在临床中行血常规检验中,采血标本质量控制问题及合理应对策略,以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方法:对2019年1年间医院检验科室接收的52份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并且探讨合理的应对策略。结果:52份不合格标本,均因采血标本质量控制不佳所致,其中采集时间因素占比38.46%(20/52)、药物因素25.00%(13/52)、采血部位因素19.23%(10/52)、采血量因素17.31%(9/52)。结论:血常规检验工作中,需注意采血标本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提高检验质量,为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治提供有利帮助。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采血标本质量控制;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7-0169-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quality control problems and reasonable coping strategies of blood collection specimens during routine blood tests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lood tests. Methods: Analyze 52 unqualified specimens received by the hospitals laboratory department in 2019, and explore reasonable coping strategies. Results: 52 unqualified specimens were due to poor quality control of blood collection specimens, among which the collection time factor accounted for 38.46% (20/52), the drug factor was 25.00% (13/52), and the blood collection site factor was 19.23% (10 / 52), 17.31% (9/52). Conclusion: In the routine blood tes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quality control issues in blood collection specimen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est and provide beneficial help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arious clinical diseases.
【Keywords】blood routine test; quality control of blood samples; problems; coping strategies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2月血常规检验中52份不合格的标本为研究对象,选取的不合格标本均证实为采血标本质量控制不到位所致。不合格标本对应患者的基本资料为:男性32例,占61.54%,女性20例,占38.46%;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71岁,平均年龄(51.2±23.3)岁;血液采集部位:末梢采血18例,静脉采血34例。本次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对52份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类,具体参照《医院检验中心血常规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类汇总。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结果分析。
2 结果
对52分不合格的标本进行分析,标本质量问题主要归纳为4个方面,包括采集时间、药物、采血部位与采血量4个因素,各因素发生及占比情况见表1。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主要指的是通过观察血细胞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措施。血常规检验为临床中各种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利的帮助,并且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仪器被用于临床检验工作中,这使得检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各种疾病的检出率也大大提升[1]。但是在实际行血常规检验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分析前对标本质量控制的影响,使得标本分析時往往不合格,这样导致检验结果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偏差,这不利于疾病的及时诊断及治疗。
本次研究中,对52例分析前因采血质量控制不佳的标本进行分析,统计原因及相关应对策略具体如下:(1)采集时间因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人体的血液在正常情况下处在稳定的状态,但是如果情绪异常波动、剧烈运动及进食后,血液均会出现明显的波动,这样的采血标本往往不合格。为此在采血前,需要做好对解释工作,在受检者的生理条件满足标准后再进行抽血,以保证血液采集质量[2]。(2)采血量因素。血常规检验中,需要采集规定的血液方可保证检验质量,主要是因为采血量的多少同抗凝剂的比值存在很大的联系,主要是如果血液的比例比较小,在进行分析的时候就容易使分析仪出现阻塞的问题,若抗凝剂不足则可能引起凝血块,所以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质量,在采血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加大采血量,这样确保检验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中,标本的采集同检验结果存在密切的联系,保证标本采集质量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操作人员因素及患者因素等的影响,常使得在血常规的标本分析前的采血质量控制不合理,这使得不合格标本出现,影响检验工作质量,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做好对标本采集时的质量控制工作,确保检验质量,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利帮助。
参考文献
[1] 唐熟能, 吴长蓉. 血常规检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6(25):54-55.
[2] 欧阳苏卉.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探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17(10):205.